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书画界的“烂苹果”如何“剜”?

书画界的“烂苹果”如何“剜”?

2015-01-13 14:36 文章来源:书画圈网  作者:王一舒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二.书画界的“烂苹果”如何“剜”
  上述这些看似艺术界不和谐的音符,实质上说明了当前艺术界存在的诸多问题。鲁迅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而如今,这火光、灯火依旧在,可惜暗淡了前进的路。
  1.书画教育的悲剧
  艺术品,为作者全人格的呈现。试想古代能书善画者,那个不具有深湛之学问,再看看当前中国艺术教育体系,艺术类院校文化课分数要求极低。胸中无墨,怎能下笔如神?文化课和作品创作高下应该是相一致的,而现在艺术教育体系更看中的是作品。如果文化素养不高,怎能画出高内涵的艺术品?可以说,当前的艺术教育体系,培养的更多是工匠,而不是纯粹的艺术家。换言之,中国的艺术传承,从根基上就存在严重的缺陷,我们又怎能指望它健康的发展?
  2.体制下的协会亟待改革
  美协、书协,曾是多少书画家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艺术殿堂,现在却成了备受质疑的腐败衙门。众所周知,美协、书协及各省分会,都是半官方群团组织;其领导由组织部门任命,并享受一定行政级别待遇。
  古代没有这类相关的管理机构,却有“以文会友”的雅集风气,这种雅集形式“实可谓无组织之组织,盖无所谓门户之章程,而以道义相契结。”如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玉山雅集等,大家“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自发形成。在雅集会上,众多文艺爱好者或游山玩水、诗酒唱和,或书画遣兴、文艺品鉴,这种带有随意性的艺术状态,使得历代文人在雅集中产生了大量彪炳史册的文艺佳作,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便是应雅集之景所作。
  古代这种切磋文艺的自由交流方式,不仅佳作时而有之,还少了一些“雾霾”之气。而当今,美协、书协以及画院等机构俨然成了书画家的进身之阶。在画家的潜意识里,只要有了这个头衔,就有了尊严、有了身份,有了面子,它就是自己走向成功的一张通行证,也就相当于走了一条捷径。这就使得画家将重心放在如何取得头衔方面,而不专心于伏案搞创作。
  不可否认,这些机构为中国艺术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但由于机构庞大,权力过大,把艺术牢牢的控制在一个框框里,“谁都来管文艺,结果文艺上不去!”最后的结果只会如赵丹所说:“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笔者觉得,艺术机构只需起一个引领主流发展的作用即可,应该废除“头衔”体制,让市场决定书画家的浮沉。
  另外,很多人员都是跟书画没有关系的,却能够凭借手中权力或者金钱进入艺术机构,造成艺术机构的衙门化。过往历史,上之帝王,下之百姓,舞文弄墨、能书善画者不在少数。如历代帝王中,魏武帝曹操善隶书,梁元帝萧绎善画肖像,唐太宗李世民善行草,宋徽宗赵佶书画均彪炳史册,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能诗善书画等等。再如古代的达官贵人,秦相李斯擅长书法,创秦篆,二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等也都曾担任过一官半职。他们虽是帝王或者高管,却在中国的书画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相较于他们的言行,当今爱好文艺的官员却是另一番景象,将一些本是“雅好”的习性,摇身一变成了“雅贿”的行径。周一波事件、刘佑局事件等,他们能够以身作则,以此亮起当代中国书画界的红灯,精神可嘉。

责任编辑:李亮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