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博物馆学的研究重心已逐渐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这一转变同时体现在政策层面。据悉,在国家文物局开展的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评估中,社会教育评分比重很大,而对于一级馆的考核,社会教育评分更占到50%,并且要有定量定性的分析,这样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值得关注的是,免费开放的新政以及硬性考核指标,也将一众博物馆从原先远离公众视野的“沉睡”中唤醒。曾经发愁孩子寒暑假除了特长班便无处可去的家长,忽然发现各家博物馆涌现出的假期活动、夏令营等多姿多彩、妙趣横生且收费低廉,博物馆活动报不上名的情况成为假期“新常态”。
火爆的需求让博物馆纷纷加快了开发课程的步伐。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黄琛介绍,目前,国家博物馆“历史与艺术的体验”公共教育课程体系已初步建立,开发的90余门课程涉及美术、音乐、戏剧、科学四大门类,而不少地方博物馆在课程设计、活动组织方面也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在苏州博物馆,孩子们不仅可以通过“印象@苏博”活动,手绘明信片表达对该馆以及苏州的印象,还可以从“按图索骥——寻找唐寅的足迹”展览出发,“实地考察”苏州的名胜佳景;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孩子们通过绘画、诗朗诵、书写箴言或者课本剧的形式认识鲁迅先生;内蒙古博物院开设的“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活动和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着重突出民族特色和趣味性……
乌兰托娅就很羡慕北京地区博物馆的“待遇”,因为地方上更多的博物馆是设计好课程邀请学生来,更有甚者还自掏腰包租车、提供午饭请学生进博物馆,却常常被学校以出于安全考虑或时间排不开为由拒绝。“一方面,他们不认同博物馆是教育机构,觉得到博物馆就是休闲;另一方面,政策上缺少引导,到博物馆往往需要一整天时间,学校在安排课程方面也有一定困难。”乌兰托娅表示。
郭长虹认为,目前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的最大困难在于教育和文化两系统相互了解不够,这也是国家文物局协同教育部门致力于建立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参观学习长效机制的原因。为更好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促进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探索构建具有均等性、广覆盖特点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并形成机制,国家文物局已于2014年启动了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工作,来自北京、山西、内蒙古、吉林、上海等15个省区市的各级各类博物馆150多家(包括一些民办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参与,累计发放调查问卷近5万份,挖掘、凝练教育课程和体验项目1000余项,组织实施教育活动3000余场次,惠及中小学生134万余人。相关专家已对试点地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并对下一步继续开展试点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