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环境良莠不齐
书画的装饰、教育、收藏、礼品功能让大众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消费。艺术家一批一批的涌出来,在大众还没有做好了解这个市场的准备时,书画家已经以上位者的姿态为这个行业定规矩了。
以为艺术家想要走到人前,除了自身作品的艺术性,背后其实考验的其实是市场资本的运作。从宣传到画展再到拍卖,其实遵循了艺术家被市场认可的先行必要条件,现实是,没有多少画家有这样专业的团队来运营操作。
更多的书画家其实自己为自己充当经纪人,在创作作品的同时,为自己谋出路,虽然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但在艺术领域里,书画家精力过多的被这些“俗事”分开了。
其中雇不起经纪人来打理自己的艺术品是一回事,还有更多的书画家的艺术性并不足以进入知名经纪人、专业画廊、大型拍卖机构的法眼。但是市场如此之大,也并不是王羲之、苏轼、黄公望这些古代“大能”垄断的,也不是曾梵志这些当代艺术家能占全的,更多的平民收藏市场被拓展开,市民收藏也出不起那样的高价。
姑且可以说这些艺术水准一般的书画家市场还是很大的,但是“清高”的格调让他们拉不下脸来,把自己的书画作品当作一般性的艺术商品出售,一方面面临作品卖不出去的尴尬,另一方面把自己的作品润格逐年抬升以期自己的作品是价值很高的艺术品的高姿态。这两者其实是相悖的,但现在市场的情况是实际只能卖1000的作品一定要标到几万,否标出几百的作品怎么对得起自己艺术家的称号。也足以说明了市场上辨识艺术品的价值是以标价高低来论的肤浅论调,但也符合普通没有艺术欣赏能力的大众,艺术家也就随波逐流了,坚决只标高价,否则就是掉价。
作品标出越来越高的润格是如何来的?需要给大众一个看似权威的交代,所以自拍自卖的这种方式变屡见不鲜,屡用不爽了。更遑论那些出售润格证书的看似名头很大的认证机构了。
艺术家的心态要调整,市场的监管要跟上,普通收藏爱好者的鉴赏能力要提升,这都是艺术走向大众消费需要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