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家书里的家史国史(图)

家书里的家史国史(图)

2015-02-12 16:36 文章来源:山东商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载体变了,还有家书吗

  无可否认的是,随着手机以及网络的普及,家书对于现代的国人来说,已经逐渐的成为怀旧的一部分而已。“大多数年轻人,提笔忘字的情况很常见,怎么可能会有人写家书?”赵秋唐这样说。

  从古时候的尺素,到后来的纸笔,再到后来的网络邮件,微博微信,我们沟通的速度越来越快,家书也逐渐的消失在生活之中。

  但是在蒙曼看来,尽管家书消失了,但是家书的意义还在:“我想这可能是一种形式的变化,不是实质。因为我想现在我们不再用纸笔来写信了,我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不会变,我们对家人的殷殷的情怀不会变。那么如果这些情怀不变的话,以什么形式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对此,阎崇年的看法也与蒙曼颇为相似:“家书的意义是一样的,只是手段变了,由书信变成网络了,变成手机,变成可视电话,手段变了,但是内容没变,就是通过家书来联系亲情之间的关系,沟通思想,没有变。”

  对此,学者张颐武则表示:“其实我个人认为,家书的核是没变的,但是距离变了。距离产生了很多的美,这种美已经失掉了。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再感受,我们发现即时的通讯,我们可以把一点一滴的事情传给万里以外的人,一点都没有障碍。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哎呀,人类有距离的时候产生那么多美好的诗词,产生这么多的家书,这样的文化遗产以后就不会再出现了,没有机会了。”

  但是同时,微信微博的出现,也会留下一笔新的家书文化遗产:“并不意味着今天的人们的那些记忆不会变成未来人们思念的部分,比如说将来看到我们的影像。看到我们在20年前,30年前在微信上发的那些东西,也会有很深的感慨啊。它也是一套文化遗产,只是今天我们还没有感受到。”张颐武这样表示。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