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春阳 《林间》(中国画)
谈及转变,霍春阳甚至把自己早年笔墨纵横、意气风发的探索比作“邪路”:三十岁成名,躁气还很足,四十多岁还没退火,“那时我追求力能扛鼎,用 全身力量来爆发,想探索、想创造的思想促使我去做变形。当然,这也得到了肯定,说我既有笔墨功夫又有现代意识”。创作于1985年的大写意作品《林间》正 是那时作品,其画面笔墨酣畅。但在参加一个北京大学举办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班,在经过近10年画外功的恶补、研读传统经典之后,1995年前后,霍 春阳开始“静”下来,画风随之转变。他悟出,绘画应该像中国诗句一般,讲究锤炼。“少则得,多则惑,我选择转变,去固守传统,就是选择我们传统的价值观。 中国天人合一、物我两化的价值系统需要我们去继承、去领会。在生活、思想、审美上,我们的所作所为应该遵守这些‘道’,如此,在完善人格的时候,我们不会 活得越来越复杂,而会越来越单纯。”他说。
对话霍春阳:潮流和时髦易成过眼云烟
广州日报:梅、兰、竹、菊可谓是国画的必修课,历史上亦不少专擅“四君子”的名家,您如何在众多历史大家面前走出自己的路子来?
霍春阳:关键不是画什么,而是如何画。近几十年来,我们在绘画题材上开辟了不少新的领域,可是很多寿命都不长,为什么?因为内容不深刻。在形色上、在新鲜花样上打主意,这是人类肤浅的一种表现。
我们祖先选出来的这些题材,都是和人品、人格、情操有关系的,手里画着画,心中崇尚这种品格,绘画和做人都是一体的。前人创造了这些语言,我们充分利用就足够了。
广州日报:在人人谈创新、谈中西融合的当下,坚守传统其实走的是一条更艰辛的路?而且在快节奏的当下,要读懂您的画也不容易,在简约面前,人们可能看到的只是简单?
霍春阳:就像我们读古人的诗、画,读祖先的经典,也是要反复地读,读一辈子,才能挖掘到埋藏其中的丰富的有价值的东西。一个人知识量、悟性不够 的话,很难理解中国传统所崇尚的“情不外溢、物我两忘”之境。我在实践中不断领悟到,创作不能求一时之名,必须深刻,而走这条路就不靠以繁取胜,而要从复 杂的生活里萃取精华。高节奏的社会其实更需要提炼、简约。如果你不博大、不深刻,一览无余,深层次的人自然会把你遗弃。太随潮流了,太时髦了,就容易变得 肤浅,成为过眼云烟。
广州日报:创新、追求个性难道不重要吗?
霍春阳:对于“新”的思考,我强调要“清新”。清新是自然流露,是无意识的,是以朴实为根基,是在自然而然中蕴含的千变万化;而一味求新的 “新”已经被污染,刻意的设计和包装,并非出自本心,其结果只能是越追求越伪装,假的东西只能欺世盗名。“画到无心方为大道”、“无异言而生清净心”,这 才是价值所在。
广州日报:笔墨当随时代,作为现代人为什么不去选身边的事物呢?
霍春阳:我们的时代很浮躁、肤浅,但我们的知识分子、我们的精神不能这样“时代化”。有人说我保守,但我要说,我保的正是那些亘古不变的、不可动摇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