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在全球性文化大格局的今天该怎样看待艺术(图)

在全球性文化大格局的今天该怎样看待艺术(图)

2015-04-07 09:37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科技与时代的发展已经拆除了公众认知艺术的障碍

来自加拿大的画家David Stewart 在尝试过“ART ON TRACK”之后认为,那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艺术作品,但是有非常东方的气质。他表示自己并没有听懂作品中独白的内容,但当音乐带领人进入到一个自我的语境 中时,作品已经实现了公众体验和参与的意义。而这效果得以达到的一个原因,是一种跨媒介——交通工具、文字、音乐——的运用。他认为音乐的使用在这个作品 中尤其重要,因为不同于其它艺术表达形式之处在于,声音的传播依靠的是空气中物质的振动、而人对于声音的接收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说是最为直观的。21世 纪,当音乐的生产和传播渠道不再被单一控制的时候,任何人都有感受并体验它的可能性,也就同时具备有认知它和评论它的权利。从这个角度讲,他认为现代艺术 的创作不必苦苦营造“给予公众认知和感受的可能性”,因为科技的发展已经把文化和生活、欣赏和消费、工作和休闲、身体和精神之间的高墙拆毁,公众认知艺术 已无障碍,而互联网时代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以往公众认知艺术的途径和维度。

广东当代青年艺术家陈荣彬则称,作为艺术工作者,艺术家没有义务必须要去考虑观众是否参与、体验和感受艺术作品,在信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环 境下,每个人都有认知艺术的可能性和权利。但是作为艺术家,以不断更新的技术媒材作为创作手法,是艺术家出于自身对这个社会和环境的反应,来自他所身处时 代的经验记忆和思考。而数字化信息时代的特点就是,各种艺术都依赖于史无前例的技术革命,尤其是通讯技术和复制技术,并且被这种革命所改变。如果没有技术 革命,比如没有电影、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就无法想象大众消费社会造成这文化巨变的另一支力量。在整个文化环境都已然发生巨变的情况下,公众在 主动和被动地认知艺术,而艺术家也在被动和主动地转化公众的认知和经验感受。这个过程中,观众的参与和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一个单一性的存在,而是这个时代 发展下必然驱动的相互作用。

或许,公众对艺术的理解将让位于感受与体验

对于这个问题,或者观众的反应更为直接一点。在珠江新城上班的林女士在等待有轨电车的间隙与我聊及这个时代的艺术体验和公众感受时说:“我认 为,慢慢的,公众认知艺术的方式将不再是‘能够理解’,而是转变为使用和个人感受。就好像我20岁的时候喜欢听音乐会必须去音乐厅或者使用很大的DVD 机,而今天仅仅一部手机我便可以走到哪里听到哪里。这十几年,科技的发展在改变人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接收东西的方式。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个经济能 力可以去收购艺术作品,但是谁都有能力可以去了解和体会艺术作品。也许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艺术作品如果能够使用,并且实际体验,是否真的那么明白有 那么重要吗?我看《国宝档案》有一次说乾隆的珐琅彩鼻烟壶很漂亮,但在当时没有人说过它是艺术品,只说描画精美。所以我总以为,普通公众是不需要去判定什 么是艺术或者不是艺术的,我们认知艺术,自己能够感受到,觉得它好就够了。是在路上还是在美术馆,是对还是错,真的那么要紧吗?”

毫无疑问,21世纪,艺术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置物,更不再仅属于精英阶层,但却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非常好的认知艺术。然而公众对于这个时代艺术的 认知有其历史的特定性——科技与信息高度发展和共享下的公共性和公众语境。就如同艾瑞克·霍布斯邦在其著名的演说《艺术向何处去?》最后发出的诘问一样: “今天,一段音乐或者一幅画所引起激动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牵动的联想——不是因为歌曲美妙,而是因为它是‘我们的歌’?”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