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建校56周年。56年来,美院附中不拘一格、开放包容的教学姿态, 使得学生的个性被完整地保护并得到具体引导,偏才怪才亦受容纳。白蕉、程十发、颜文梁、吴大羽等艺术大家都曾于此任教。上海不少艺术家也毕业于此校,包括 邱瑞敏、夏葆元、陈逸飞等。
近两年,由于种种原因,上大美院附中暂停招生。美院附中到底何去何从?前不久,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专门邀请历届美院附中毕业生就此进行了研讨。
评审专家正在上海西南某高校对美术类专业统考的考生作品进行评分。澎湃资料
汪大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以前受政治的约束,现在受功利的绑架
艺术教学,虽须务于专技,却贵能以通摄专,以“脱心智于俗谛之桎梏”,进而开掘本质,发扬真理,开风气之先。单纯而封闭的技能训练,难免使人工具化,在这个 过程中,学生享受不到创造的乐趣,没有了主动自发的需求,当然也就失去了轻松自在的快乐感受。所以,美院附中的传统,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围绕专业学习这个核 心,以自身为出发点,主动搜寻自己需要的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这里,专业和文化从不对立,它们是互为基础之一体两面。同学们的纸面成绩未必是最高分,却能够学得更深更活。他们对时间的运用也更加灵活高效,所以有更多 的时间留给自己支配。他们的优势在其毕业工作后越来越凸显,因为他们不仅学到了专门的技能,更培养出了创造的激情和能力,所谓“心思旷远,门庭宽大”,创 造,正是融会贯通的结果。
附中不拘一格,开放包容的教学姿态,使每一个同学的个性被完整地保护并得到具体的引导,全面发展得到肯定,偏才怪才亦受容纳。他们的作品不唯务于精熟,更有机锋,有性灵,有思考,有才情,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唯一性。
美院附中核心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大家都知道要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但受各种干扰,会把我们迷惑 在里面。比如,以前附中讲一些西方大师的一些作品,现在不敢讲了,很怪,为什么?在“文革”时期受政治影响这个不能讲,后来改革开放大家都看了,现在又不 敢讲了,又不能讲了。这个很怪,实际上就是受干扰,被一种东西绑架了。以前因为政治因素,被政治因素绑架,现在却是被教育的功利主义绑架了。
大家都知道技能从小要培养,因为艺术出手就要技能,要童子功,实际上讲童子功背后是一种对人创造的培养。技和艺是融合在一起的。当下,把技术类型的学校培养 再往下走一下,对接的就是就业,就越显示它的功利一块,越来越凸显出它的功利。作为艺术类的学校的学生,面临的其实不单纯是就业问题,而是如何成长为一个 全面真正的人。而这种人的培养,最后希望他能够反哺给社会的是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但现在整个社会把它看成是——先是技术,随后再把它看成专业,再上去就是就业,有一份好工作,拿份薪酬。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的美院附中教育是没办法办好了 ——实际上这损害了整个对艺术教育的定位和社会功能。还是把它看成是功利性的东西,所以附中教育现在遇到的困境,以前受政治的约束,现在又受功利的绑架。 如何要挣脱这一些,我想还是关键在人,在于教师,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到他的这种崇高的职责。
我们回顾附中的发展,一条主线,就是围绕着对人创造能力的培养,但是受了各个时期的社会干扰,造成了一些这样那样的误区,尽管这样,我相信如果学生是这块材料,经过误区他还能走出来。所以美院附中在经历了停招后,接下来肯定还要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