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作品雅俗共赏 难达艺术制高点(图)

作品雅俗共赏 难达艺术制高点(图)

2015-05-26 08:09 文章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刘庆和 《探》(中国画) 65cm×55cm

刘庆和 《探》(中国画) 65cm×55cm

著名艺术批评家贾方舟认为——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刘丽琴

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当代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批评家与艺术家的关系是风雨同舟、共同成长。“批评家不是旁观者,不只为当代艺术推波助 澜,而是当代艺术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和推动者。”作为当代艺术第一代批评家,贾方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如今对艺术批评的各种微词,贾方舟则以 他一贯平和的语气回应:批评有不同的层次,所谓“坐台批评”是很不尊重人的说法,批评的独立性背后是要有支撑的。那么,在商业无孔不入的情况下,批评界有 无可能建立起独立的批评体制呢?

首篇美术批评

“助阵”吴冠中

广州日报:您早年是一位画家,曾三次进入中国美展,为何会转向理论批评呢?

贾方舟:一方面是时代使然,上世纪7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背景下,一切都需要重新思考和评价。1979年以后,美术批评也开始有了 一点起色,许多在过去根本不能触及的理论禁区被打开了。另一方面,我上学的时候就对理论感兴趣,后来正好又有一个契机。1982年,《美术》登出征文启 事,我写了一篇文章应征。一个月后接到采稿通知,之后又收到了全国美术理论讨论会的邀请函,从此踏进了理论批评的领域。

广州日报:您还记得那篇把您引入理论批评的征文吗?

贾方舟: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试谈造型艺术的美学内容——关于形式的对话》,这篇文章是回应当时由吴冠中挑起的一场关于形式问题的争论。吴冠中 发表的《绘画的形式美》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批评,我在文中支持了他,认为形式本身就是艺术的重要内容,应该把形式看成是美学内容,而不是政治内容。

广州日报:我曾采访过一个艺术家,他认为吴老的艺术除了形式就不再有别的了。对此,您有何看法?

贾方舟:所有问题都是随着时代而来,这个时期的问题,到了下个时期可能就不是问题,或者不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形式问题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首先意识到的需要突破的一个点,但是“85美术新潮”以后就不再是重要问题,更多的是文化问题、哲学背景的问题。

大师是创造和引领时代趣味的人

广州日报:您因“助阵”吴冠中进入艺评界,后来更出版了研究吴冠中的专著,您如何评价吴冠中的艺术?

贾方舟:吴冠中绝对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因为他抓住了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即20世纪中国艺术与上世纪最大的不同在 于大面积地融合了西方艺术的观念、形式,中西融合成为上个世纪的主要课题。吴冠中的价值不是因为他的画卖出了什么天价,而是因为他在中国艺术发展过程中继 承了林风眠以来老一代艺术家把西方现代的艺术观念和手法引进到中国,与中国传统水墨做了嫁接。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每一代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使命和任 务,现在的青年可能会觉得吴冠中已经“过时”了,不认为他有多了不起。

广州日报:进行中西融合的艺术家不少,但像吴冠中这样雅俗共赏的不多。

贾方舟:我想这与吴冠中是一位平民画家有关。他出身贫寒,因此他的情感深处与大众融合在一起。他一直强调,他的作品要专家鼓掌,群众点头。他更 有一句名言,叫“风筝不断线”,所谓“线”就是生活之线,人民情感之线。也因此,他的艺术相对来说显得平易。在后期,吴冠中的艺术却走向了纯粹抽象,离开 了客观对象。那么风筝是否就断了线呢?吴冠中也给出解释:风筝线没有断,只是遥控着。当然,这是他给自己的一个借口。

广州日报:这也是吴老被批评的地方吧?

贾方舟:这也是我对吴老的艺术持保留态度之处。雅俗共赏的艺术家在品位上不可能达到最高,想达到雅,又想迁就俗,在艺术上就不可能达到制高点。 想要达到制高点就必须放弃俗的一面,最好的艺术,普通人一开始都看不懂,只有在慢慢提升了艺术水准和欣赏品位后才能看懂。黄宾虹谈欣赏艺术时曾说过,“初 看很好,再看不好,不是好作品;初看不好,再看很好,这是好作品;初看不好,再看还不好,隔了很长时间再看才慢慢觉得好,这是最好的作品。”因为真正好的 作品,就是超越了一般人的审美经验。何谓大师?大师就是能够创造和引领时代趣味的人。就好像毕加索,为什么要把鼻子画歪,把眼睛画得一上一下?当你慢慢懂 得这是立体主义手法,你才能慢慢品出其中的趣味。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