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黄獭嘴焦源宋朝窑址出土青瓷片
醴陵国瓷的概念,与醴陵二十世纪初创烧世界独一无二的“釉下五彩瓷”这个重大发明有关。釉下五彩瓷是怎么回事?在其背后,又有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问世,国瓷地位的奠定,及其至上品质的形成,决非偶然。
釉下五彩瓷不只是在醴陵这方热土上诞生的神奇,也是中国陶瓷文明发展进化的趋势与归宿,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和创新精神的结晶。当我们悉心触摸釉下五彩瓷的时候,还会感应到历史的余温,体味出古国文明的无穷韵味。
中国陶瓷兴于汉代,盛于唐宋。尤其是东汉青釉瓷器的烧制成功,揭开了“瓷器”的第一篇章。而就在东汉,醴陵亦有了较大规模的制陶作坊。在醴陵新阳的汉陶古窑遗址中,发现有典型汉代风格的大中小方格纹和密纹陶器,甚至还有上釉的陶器,那段时期,也是醴陵置县的开始。
清代初,陶瓷发展达到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特别是官窑瓷器胎质细腻,色彩绚丽,釉光莹润,镂雕精工。像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红釉、天蓝;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斗彩、珐琅彩以及各种颜色釉等。可以说制瓷工艺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充分掌握了胎釉的本质和性能,能有效控制窑中的火候,可随心所欲地模仿各种器物和生物形象,无不达到乱真的程度。但以后随着社会的日渐衰落,科学技术保守落后,制瓷工艺粗制滥造,到晚清和民国初期,陶瓷质量显著下降,一些历史名窑奄奄一息。
就在中国陶瓷面临这种衰败的悲歌声中,湖南东部的醴陵,却在孕育着一个中国陶瓷的惊世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