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市场如此火爆,造假手段层出不穷。2014年,北京某红木企业接连举行两次新闻发布会,称2013年12月15日至2014年1月17日间,与福建仙游的木料商达成了小叶紫檀的购买协议,陆续购买其小叶紫檀原木。返京后,经鉴定发现并非合同约定的小叶紫檀,总价值达1500万。实际上,红木市场中一直存在假紫檀以及相关产品,一个李鬼被拆穿,又会来一个新的,不法商家在全世界范围寻找能以假乱真的木材。一个久经沙场的红木企业老板都能被骗到如此程度。何况是毫无专业知识的普通消费者?
红木家具的造假手段首先是以皮充肉。国标的5属8类红木明确指心材,原木心材外面的部分称边材,边材的密度、硬度远不如心材,制成家具后使用年限和内在品质大打折扣。其次是偷梁换柱。能看得见的地方用贵重木材,看不见的地方用其他木材,常见手法是将颜色或纹理相近的木材混用,然后按照贵木材的价格定价。另外,熏、烧、蒸、涂、抹,各种针对皮色、纹理的化妆术更是花样百出,据说还有一种售价几百万的贴皮机器,通过在类似红木的硬木甚至非木质板材上贴上红木薄板,在像桌面一类的大面积平面上尤能以假乱真。一些商家还利用纹理特征比较接近的木材蒙骗消费者。非洲产的卢氏黑黄檀最初进入中国时曾与印度“小叶紫檀”混淆,林科院相关部门通过研究和检测恢复其本来面目“大叶紫檀”即卢氏黑黄檀,卢氏黑黄檀价格只是紫檀的几分之一。还有一种冒充小叶紫檀的木材叫科特迪瓦榄仁木,也有人称其为“非洲小叶紫檀”,其并非红木,原料价格每吨仅万元,比起真正紫檀每吨百万余元的价格,相去甚远。有的虽没有明着骗,却在名字上做文章企图瞒天过海,例如把巴西花梨当花梨木,非洲紫檀当紫檀木。假料与真料相比,每吨原料相差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制作成家具或装饰物,以真料价格出售,其谋利空间可想而知。
在制作工艺上,整体缩小家具原有尺寸较为常见。长缩短,弯变直,厚变薄。如圈椅座面的大边一般在三个半厘米,市场上有许多不到此尺寸,有甚者只做一个半厘米。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木料,降低成本。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家具的灵魂,一些从缅甸老挝进口的家具根本没有榫卯,国内有些厂家用机器流水作业,家具各部件的连接从外表看有榫卯,实际内部根本没有传统的严丝合缝的榫卯结构,全用化学胶封堵。这样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传统家具用胶一般是黄鱼鳔,便于家具的拆卸和修复。现在的化学胶将家具结构锁死,很难再拆开。烫蜡、上漆更是精工细作的活计。不同材质的家具用蜡也不一样,如川蜡、蜂蜡等天然蜡,都是为了保持木材原有的质朴本色。很多家具厂家为了花钱少,见效快,采用找色的办法用如英国蜡、石蜡、地板蜡或鞋油蜡,这些蜡会让家具缓慢变色失去原有味道。所谓“三分料、七分工”,木料只是艺术的载体,没有艺术水准的家具只能停留在使用层面,根本不具备艺术品升值的空间。但红木家具市场的鱼龙混杂并没有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就像炒股、炒楼一样,很多人义无反顾地做着发财梦。
有人在木材、家具上做手脚,有人则在销售手段上做文章。在景洪一条街的走访中,尽管没有什么来买红木的客人,但来店里喝茶聊天的人倒是络绎不绝。每天光茶叶和水就要消耗掉几百上千块,但老板们似乎乐得如此,因为对他们来说这就是积累人脉,而人脉就意味着客户。很多红木商人在经营红木的同时还投资了茶馆和会所,来的都是客,买不买红木不要紧,带朋友来喝茶、吃饭就可以,久而久之,总会有人对会所里面摆放的精美家具产生好奇,继而受到“红木文化”的熏陶,掏钱购买是迟早之事。为了卖出更多家具,商家可谓绞尽脑汁。2013年,中国银行(601988,股吧)(601988,股吧)中山分行便与广东某家具有限公司正式签约,进行“买红木分期付”服务。该服务贷款额度最高为200万元,提供3期、6期、12期和24期四种分期还款方式。2014年,一家名为草根投资网的B2C网站联合东阳优质红木家具企业推出短期融资产品“红木宝”。
需求急速上升而红木资源日益减少,围绕着红木展开的商业模式正在拓展,这个仍在膨胀的泡沫给红木出产国带来愈加不可挽回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