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山水画课徒教学的意义:由技入道借古开今

山水画课徒教学的意义:由技入道借古开今

2015-06-16 10:39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以传统的价值命题来强调传统,重视临摹和师承,以求传统笔墨语言的吸收和转换,是山水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传统之所以称之为传统,是因为它 能“传”,又能“统”,一传百年千年而经久不衰,“统”是高度,也是标杆,即“传而统之”。当然,传统不可能是同一种面孔,传统是历经岁月而难以磨灭的精 华,它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可续性。中国山水画的教学离不开师古人、师造化、师本心的过程,通过临摹、写生、创作以及书法篆刻、诗词题跋、画理画论等课程的 综合学习,实践与理论并举,有步骤地系统训练、提高、参悟。道由技生、技由道合,两者相辅相成。所谓“落墨为格”包含了笔墨与精神的双重性,即“技”与 “道”的合一,否则只能眼高手低,难达本意。怎么画?画什么?为何画?实际就是中国山水画教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本科到研究生学习的逐步推升,也是中国 山水画从笔墨境界到人文境界,再到生命境界的艺术大化。认知传统,开拓创新,古今中外,兼容并蓄,积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本体精神和独立人格,扎实基础,厚 积薄发,并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力,这是当下山水画教学的首要方面。

中国美术学院走到今天已经是86个春秋了。早在林风眠先生执掌国立艺专期间,老一辈艺术家如黄宾虹、郑午昌等先生以分散式教学来传授山水画技 艺,当时的学生有李可染、吴冠中、王伯敏等。林风眠的彩墨风景和潘天寿的山水画对当时及后来的中国画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两种不同的教学思想也延续成 为今天的多元发展。1958年,中国美术学院在分系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了人物、山水、花鸟的分科专业教学,从此山水画专业开始了有序发展的教学历程,这也是 全国最早的山水画专业本科。1961年潘天寿先生从上海请来陆俨少先生担任客座教师,这在中国画系的山水画教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陆俨少先生提出,学生必 须四分读书、三分书法、三分作画,强调画好山水画,更重要的是做好画外功夫。这一学术主张丰富了山水画教学的内容,学生除了认真临摹传统经典之作以外,还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文艺书籍,每日临摹碑帖以提高自身全面修养。在当时出版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顾坤伯先生、潘韵先生、陆俨少先生还绘制了大量的山水 画课徒稿,这些珍贵的教材可以让学生在较短时间里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要领,为以后临摹传统山水画辟出了一条捷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基础教材被当作后来 学生入学的基础和必修课而一直沿用至今。中国画系山水画专业的教学模式,传承了中国美术学院长期以来优良的教学传统,经过不断改良和优化,已形成一套完整 的山水画教学体系,教师的讲解、解剖、示范,对学生的继承、发扬、创造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和理论的指导意义。

纵观山水画专业学科的发展历程,老一辈艺术教育家已为我们的教学积累了大量教材课稿、技法画谱、文献研究与理论读本,这些丰厚的教学资源倾注了 他们毕生的心血,成为我们今天文脉相承的山水画教学的永久财富。古往今来,优秀课徒画稿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在万象更新的今天,山水画教育一线的中青年教 师也是身体力行,推陈出新,努力开创传统山水画的新范式。他们独到的艺术见解,新颖的笔墨语言,教学中的经验积累共同构成了当代山水画教学多元发展的强大 动力。

来源:光明日报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