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陈传兴摄影展在京开幕:在岛屿收藏时间(图)

陈传兴摄影展在京开幕:在岛屿收藏时间(图)

2015-06-17 10:03 文章来源:新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胶片结束的时代,是时候把等了40年的作品拿出来了。

作为摄影师的陈传兴为何耐心等了40年,然后执意在这个时间办一场摄影展,这让人们感到疑问。

“这40年里,我一直不晓得怎样对待它们。”陈传兴说,他是个记忆力极好的人,他清晰地记得这些影像的内容、时间和地点,但当它们印在银盐胶片 上,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却只剩惶恐和不确定。“每看一次都更不明白,如果我都不清楚,那要以什么理由展现给别人呢?那就只有等喽。”

这些让陈传兴“搞不明白”的照片拍摄于他大学期间。那时“壮游”还没流行,陈传兴却已经开始漫无目的地到处撒野。他拍摄午后阳光明媚的台北火车 站,在花莲轮上观察赶路人疲惫不堪的脸。他镜头里的艋舺没有电影《艋舺》里的热血和暴力,只有夜市摊位上的清冷和旧式餐厅里颓暗的光影。陈传兴拍摄兰屿这 座小岛是用脚走出来的,“小岛巴掌大,一个多小时就能走完”。他几乎每年都去,每次都会住上几天。

展出的作品中,草台戏班是最重要的主题。40年前,戏班艺人流浪于台湾乡间,演百出戏,吃百家饭。“有些村里的孩子对演戏着魔,他们就离开家 乡,随戏班一起去流浪。”陈传兴迷恋于戏班特有的动荡感,他拍后台、戏服,拍坤旦、老生,也拍下了台还未卸妆的流浪艺人家庭。他边走边拍,竟留下了一组草 台戏班的时代群像。

这些用散点透视拍摄的作品没有情节,不符合当年台湾摄影界的主流审美。它是一种观看方式,在面对这个世界时,陈传兴选择了摄影,选择用105mm的镜头与世界发生关系。

40年前的陈传兴无法预料如今的数码时代,这让他无所适从。“银盐胶卷的时代要结束了,这几乎是确定的。或者是时候拿出来了。”陈传兴说。

这个理由是知识分子式的,而另一个私人化的理由似乎更有说服力。“我不要留下一万多张照片给后代造成困惑。”采访当天陈传兴的孩子也来了,他给记者指认两个男孩:“(穿)咖啡色的是老大,蓝色的是小的,差两岁,特意把他们从台湾叫过来。”

孩子太小,陈传兴不希望把这些遥远的影像留给他们处理,情感上难以抵达,理性上无从考证,“不要给他们添麻烦了”。

照片里看不到台湾流行的乡愁,呈现出来的是破碎、混杂和后现代感。

学术派的陈传兴把自己的青春期归纳为“野蛮生长”。

他们那批50后是台湾学术和文艺崛起的中坚力量,陈传兴经历了那个时代,却始终处于主流之外。他说他们那个时代有两种台湾小孩,一种是李安式的“乖小孩”,一种是他这样的“坏小孩”。乖小孩坐在教室里认真读书,坏小孩带着相机听着摇滚走天涯。

“除了考试,我几乎不上课。大部分时间在校外跑来跑去,课堂里学到的还不如图书馆读到的有用。”就是那时候,陈传兴拿起相机,“也是因为想当导演嘛,当时觉得摄影是通往导演的一个渠道。”

从一开始,陈传兴的兴趣就不同于大多数同龄人。从这些20多岁时拍摄的照片里,看不到当时流行的乡愁,也没有满溢的情感。在去法国前,欧洲各艺术流派只是他脑海里模糊的概念,但照片中呈现的破碎、混杂和后现代感,俨然已经有了巴洛克的影子。

和抒情相比,陈传兴关心更本质的东西,比如时间和死亡。“喜欢那些探讨生死的诗词,现代诗、陶渊明的诗,也会去《佛经》、《礼记》里寻找答案。那时候,常往墓地跑,现在看来,或者就是年轻人的浪漫主义吧。”陈传兴回忆。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