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黄花梨的纹理、色泽之美给人雅致、简洁的感觉。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因为材质优美,红木家具才具备独特的神韵,而家具因外表之美而衍生出来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更依托木材价值受到世人的认可。木材与家具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演绎出红木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黄花梨、小叶紫檀、大红酸枝,这三种价值最受认可的“老三样”,被称为“三大贡木”,不仅在历史上是皇权贵族珍爱的红木用材,在当代市场上,也已经被消费者视为红木中的经典用材,其历史地位、文化含义、市场价值不容置疑。
海南黄花梨 为文人家具代言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降香黄檀
拉丁名:Dalbergia
英文名:Scented rosewood
科属:蝶形花科Fabacceae黄檀属
俗称:花梨(黎)、老花梨(黎)、梨(黎)母、降香、降真香、花榈、香红木、黄花梨(黎)、海南黄花梨(黎)
产地:中国海南岛
早在唐代,书籍中便有黄花梨的记载,在《本草拾遗》中,称“花榈出安南及海南,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明初王佐增订《格古要论》,讲到“花梨出南番广东,紫红色,与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鬼面者可爱,花粗而色淡者低。”清刊本《琼州府志·物产·木类》:“花梨木,紫红色,与降真香相似,有微香,产黎山中。”从其他文献里,可以得知其主要产地为海南岛。据明清家具专家王世襄在《明式家具珍赏》中考证,1956年出版的由侯宽昭主编的《广州植物志》,在檀属中提到一种在海南岛被称为花梨木的檀木,新起名曰“海南檀”,此书的描述是:“海南岛特产……为森林植物,喜生于山谷阴湿之地,木材颇佳,边材色淡,质略疏松,心材色红褐,坚硬,纹理精致美丽,适于雕刻和家具之用。”1980年出版的由成俊卿主编的《中国热带及亚热带木材》,对侯宽昭的定义又有所修正,建议把该树种另定名为“降香黄檀”。
作为家具用材,黄花梨的特点是“不静不喧,恰到好处,纹理或隐或现,生动多变。”除了纹理上的特点,它还有不易开裂、不易变形、易于加工、易于雕刻、有香味等特点。在家具形式与功能日趋统一的明代,黄花梨家具无疑是这场家具史变革的先行者,明清家具在工艺、造型、用材上达到今人难以企及并传之万代的高度。
明代工匠在制作黄花梨家具时一般采用光素手法,即主要利用和发挥木材本身的特点,突出海南黄花梨纹理、色泽之美,给人雅致、简洁的感觉。知名红木收藏家海岩如此评价黄花梨:“黄花梨的纹路行云流水,华美而且绚烂,千百年的风雨铅华,在她的光泽及木质之中留下鬼斧神工,台风扭曲树干形成的错节纹,枝杈疤结形成的鬼脸纹,还有麦穗纹、蟹爪纹、山纹、流水纹等,古人运用各种仿生的想象将这些纹路比拟出来,足以让心领神会的美妙意境沟通古今。”
黄花梨家具的出现与弘扬,与明清家具三大流派之“苏作”密不可分。苏州等江南一带地区,是明式细木、红木家具的发源地。在当时,江南一带的文人雅士纷纷参与家具的设计制作,与工匠一起钻研、总结黄花梨的特性,将文人审美与制作工艺结合,形成了苏作家具“雅致”的特点。由于对黄花梨等家具用材的珍惜,一些制作工艺如“攒斗”、“包镶”也为苏作特有。黄花梨本身如玉质感及淡雅香气,成为文人家具最为具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