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吴印咸:镜头前后的人生与风景(组图)

吴印咸:镜头前后的人生与风景(组图)

2015-08-05 09:12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白求恩大夫(摄影) 46×41厘米 1939年 吴印咸

白求恩大夫(摄影) 46×41厘米 1939年 吴印咸

本报记者 胡立辉

在奋起抗日的血肉长城中,有这样一位特殊战士——他胸挎照相机或肩扛摄影机这些当时尚不多见的“作战武器”,奔走在血与火的战场上,用手中的镜 头定格了民 族历史上无数或悲怆、或激昂的瞬间。他就是吴印咸——中国杰出的图片摄影家、电影摄影家和教育家。他不仅仅是摄影史、电影史中的重要人物,更深深影响了中 国早期的图像工作者。

  影像所记录的,是一段看似直观,却令人回味无穷的历史。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光影见史——吴印咸诞辰115周年摄影艺术展”上,约230幅 摄影作品横 跨70年,包括大众熟悉的《白求恩大夫》、《艰苦创业》、《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等作品,仿佛是鲜活复现了那段时空里的人和事。

光影见史,摄影何以动人?

以美术之名 开启摄影的一生

1920至1923年,吴印咸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科求学,期间,他将目光投向摄影,并矢志一生。其艺术探索初期的作品多具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的特点,如《晓市》、《田螺》等追求绘画趣味的画意摄影,表现出注重构图和对黑白影调的实验尝试。

吴印咸生前曾撰文《亲切的回忆》描写道:“1938年秋天,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成立了延安电影团,并决定首先拍摄一部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 军》,这时 全电影团只有六人:除袁牧之、徐肖冰和我外,还有三位做政治工作和行政工作的同志。我们也只有两台摄影机,一台三十五毫米,一台十六毫米。”当年“去延安 是要掉脑袋的”这句话是很真实的,但因为责任和热情,他从十里洋场奔赴了炮火硝烟的战场。

由此,与世纪同龄的吴印咸,作为中国革命史上诸多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和记录者,用手中的摄影机和照相机,站在时代和历史的潮流中,忠实地记录了中 国民主革 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风云际会。在长达70年的摄影艺术生涯中,他拍摄了数万张黑白和彩色照片;拍摄了7部故事片和5部纪录片,曾获得全国 电影“百花奖”的“最佳摄影奖”;编著20余本摄影艺术专著;举办了近20次个人摄影展览。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