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先生将这抽象的艺术,以多年闻见的积累,以不断的思索探求,在注重传统时亦能自由出入,在注重自然时亦能中的心源,在注重形式时亦能包蕴宇宙人生,遂成自我面貌,表抽象大美。作为特有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以字成篇中所含之意,而更在于对那种抽象艺术形式的表现与其中所包含的内在中国精神的静默诉说。作为缺失造型性的书法,笔墨线条的表现便成为艺术家研究探索的重点,运笔之轻、重、缓、急、转折、停顿,所含水墨的多少而成的枯润等,形成了不同的线条质量与表现形式,从而便有了一种对于刚柔、骨肉关系的理解,正如魏晋之时的卫夫人所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为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种骨肉关系的探索在魏晋时已经十分的成熟,人们已将书写的目光由单纯的工具性转向艺术性,从而将书法的艺术表现集中在对于线条质量,笔画意趣及笔画间架的抽象美形式的研究上。杨涛先生亦十分重视这种在笔墨的运转之间所形成的不同线条,遂有了一种刚柔相济、骨肉兼备的充满质量感与水墨韵味的形式。他在多年的积累中,对于篆、隶、真、楷、行、草皆能运笔而为,皆能以其气而成其笔墨,或圆转自如或古朴稚拙,或规整有度,或狂放不羁,笔墨之间都表现着一种震撼的力度和纸张绢素无法限制的气度,而在这力度与气度之中,又包含着如月如云般的蕴藉与自由的优美之韵。这或朴素,或柔美,或规整,或张狂的表现中,尤以草书之线条最为神化。观其草书,所运之笔,如疾风骤雨,如千里之阵云,高山之坠石,挥洒自如,恣肆纵横而收放有度,润处若巍巍之山,稳健而有力,如唐韵之美女,秾纤丰肥,而体态多姿,枯处若秋之一叶,飘然而落,沧桑处有润翠,如月之悬天涯,朦胧隐约雅致不凡,纤纤美色以牵吾思,思与神相游,荡漾天地间。一点之内,劲健而顿挫,如沧海一石,一画之间,变化起伏,如陌陌山脉。书法之中常含自然之情,这本源于艺术家从自然中获得的灵感,那触物而发的情感,发而为言,为歌,为舞,为画亦为书,古人仰观俯察,将在天地宇宙中所得,融入自我之情与无尽想象,遂成文字,自然妙有,杨涛先生将这妙有收归心中,与心相化,而成那似云似月,似雨似雾,似山似石,似花似木的书法艺术,以自然而有书法中的点画笔势,亦以自然而成书法中的章法布局,遂有疏密结合之姿,疏可走马而密不透风,疏处虽疏,却不可多置一笔,疏处虽疏,仍可见其字里行间的紧密性与紧张感,密处虽密,却能见其意态闲静,缓缓而来之怡然,如山边青松,与云相伴,如水中游鱼,悠而自得,然风雨急至,山崖之松,忽生迷离怪状,水中之鱼,腾跃而起,此平正之中而有奇变,奇变需以平正为基,杨涛先生草书看似纵横酣畅,却本于谨慎,要知“狂放本精微”若没有篆隶的古朴谨细,若没有楷模的规整法度,亦不可表现这种收放有度的狂放,在此精微之基础之上,方可运一管之笔,写山雨欲来之势,写天马行空之姿,写漫漫宇宙之无垠,狂放之中,奇变之下,仍错落而有致,仍法度谨微。杨涛先生书法之形式源于对古人的继承,源于那妙有的自然,也源于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心体会,以心思考,方可创造自我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