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外国艺术家眼中的素描(图)

外国艺术家眼中的素描(图)

2015-09-17 08:54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当我想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的时候,我就会坐下来画画。当我所想的是一种具有空间性的物体时,我就会试着去找一些材料,比如厚纸板,来将它真实、 具体地以空间感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我会走进那个房间,然后用厚纸板剪出模型来帮助我思考这个房间的内部设计是如何影响它的体积与形状 的;在我看来,这个房间仿佛变成了一张画纸,而我手中的纸板模型就是一种立体的图像,我能够进入到这种图像中。我们可以用任何材料进行素描,只要它能够帮 助我们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我们内心的想法就行。

当我在进行创作时,我会先从一个较为粗略、模糊的概念着手,这个概念是针对一个明确物体的——或许这更像一种对某件事物的感觉,而素描这一行为 使我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去定义这种感觉。我在纸上沿着边缘画线条,仿佛它们是一种分界线;而我若将线条集中地画,它们就能构建出某个特定物体的存在本身 ——通过素描来消除之前的不确定性。一旦我能够明确这个感觉是什么,我就能清楚地将它描绘出来,而这正是一种不同的绘画方式。这种方式似乎更专注于对素描 技法的深度表现,而非仅仅是积极地探索内心世界。我陷入了这样一种模式:我开始将素描转换成一种实体,使其能够成为一种桥梁更好地架构在我与观者之间,将 我所构想的事物与人们能够通过画面看到并且理解的事物相关联。

无论是一张戏服设计图,还是一张对剧院或者雕塑的素描,我总是会在最后完成的画面上尽量保留那些速写式的草稿,它们就像是我思维的痕迹,我相信 这些粗略的线条和笔触能够赋予画面一种生命力,就像它们刚刚被创造出来一样。这样一来,观众似乎也参与到了创作中,从而进入到作品内部去发掘那些隐藏在画 面背后的含义。有些情况下(但不是经常),一件完成度“过”高的艺术作品将无法使观众进入到作品内部,观众便无法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角度去重新阐释作品,去 进行一种属于观众本身的“再创造”。如果一件作品留给观众的目的仅仅是单纯的“看”,那么这件作品还有什么意义呢?艺术需要在观众间引起共鸣,帮助他们通 过自己的知觉来对作品进行感知。如果作品“过度”完成,它就会变成一种迷惑观众的戏法,面对这样的作品,观众的视线只能停留在作品的表面技法上,去思考这 件作品是如何完成的,而不是去探索作品本身的意义,以及对观众造成的影响。

因此,我认为素描是一种对好奇心与求知欲的证明。有很多途径能帮助我们从一种观点转换到另一种观点,而素描就是其中一种,并且专属于你个人。

用速写思考、认识、学习

David Kirsh

加拿大认知科学家

这是一个过程:想要创造某样东西,首先需要建立起它存在于世的结构,然后将构想投射在这个结构上,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在做的事情:我们首先在脑海里形成一种想法,然后为之建立一种结构。

将想法投射在结构上这一过程并不那么容易,两者之间甚至会渐行渐远、背道而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或许会觉得想要完全呈现原先的构想变得越来越 困难。通过外在化手段,我们使部分精神方面的东西转变成为一种具体的、可感知的形式。在大脑中形成观念,接着将其投射到现实世界中,最后创建一种结构,这 一思维循环促使我们从单纯的构想里走出,从而将抽象的思维观念转换为具体的外在事物。因此,将构想投射于现实这一过程是一种对想象局限性的补偿。在这里我 想要拓展一下这个观点,解释一下投射与想象之间的差别。在我看来,投射是想象的一种方式,但是它与结构紧密关联,因此,当我们将一个想法投射在一件具体事 物上时,我们必须遵循某种结构,即这一投射过程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所有的外在结构都必须针对这个被预先构想的目标,并与之相关联。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