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一个被《清明上河图》盛名掩盖的展览(组图)

一个被《清明上河图》盛名掩盖的展览(组图)

2015-09-22 10:05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岁朝图(国画) 清 弘历 故宫博物院藏

《清明上河图》当做“一扇门”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全长528厘米,此次全卷铺开陈列。10年前,为了庆祝故宫博物院80年院庆,这幅作品曾经展出,之后只分别在香港和日本展出,但都未曾全卷展开。为一睹国宝真容,很多观众一大早就在午门口排队。据记者观察,此次特展,很多观众是冲着《清明上河图》而来。该展品所在的武英殿展区一直排长队,展柜前人满为患,观展队伍移动缓慢。武英殿的清场时间由正常的17点延长至晚20点,仍然不能满足观展需求。

“这次故宫特展已经成了老百姓的‘嘉年华’!”知名收藏家包铭山对此感慨道,“这些展出的大部分我以前看过,上海博物馆展过一次宋元明清展,《清明上河图》也在苏州博物馆展过。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石渠宝笈’有点像那张百万英镑一样,到了当今这个社会,其实那张真正的百万英镑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只是一个真迹、一个效果了。你要看《清明上河图》,还不如实实在在看印刷品算了,可以在手上看个仔细。在武英殿人挤人怎么看?只能停留几十秒,后面推着前面,前面又有人催着,只能是看个热闹,根本没法谈欣赏。”

据悉,故宫博物院已紧急加印展览相关出版物,如特展图录、《紫禁城》杂志9月刊(“石渠宝笈”专刊)。在武英门故宫商店,已补充《故宫藏画的故事》、《清明上河图的故事》等书籍,方便观众翻阅和购买。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微信也推出了网上展览,方便无法到现场的观众身临其境。

遗憾的是,很多观众在目睹了《清明上河图》真容之后,对同期亮相、同样艺术造诣高超的隋代展子虔(传)《游春图》、唐代韩滉《五牛图》以及首次亮相的东晋王珣《伯远帖》等,只是匆匆一瞥,有的甚至没有时间再去东西配殿欣赏,更别说延禧宫内“编纂篇”包括顾恺之(传)《洛神赋图》卷在内的许多珍品,它们默默地成为了配角。

对此,单霁翔表示,由于之前的媒体报道、社会公众的注意力大多都集中于国宝书画《清明上河图》,导致很多观众盲目排队,只为此作品而来,而忽视了其他那些同样难得一见的书画珍品。他希望媒体能够加以引导,更加全面地宣传“石渠宝笈特展”的广度与深度,让公众对此展览有一个全面、整体、客观的认识。

从建院80周年到90周年,《清明上河图》十年一见,让观赏变成了“朝觐”,民众的文化诉求与供给之间矛盾正在凸显。虽然,自2008年4月21日起在武英殿常设的、每年两期的“故宫藏历代书画展”,已经将众多曾深藏“宫中”的书画国宝展示给广大观众,但展出的仅是少数经典之作。

而对于很多观众看了场热闹却不懂门道的现状,娄玮、张弘星均表示,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广大公众对《清明上河图》、对《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开始有兴趣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尽管展览呈现出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但这种探讨一定会催生正能量。

张震说:“通过原生态的珍宝,例如此次的《清明上河图》,慢慢引导观众进入美术史的观看中去。就像小孩子吃饭,遇到没吃过的东西,不爱吃,但放点他想要吃的东西,他可能就愿意去吃。”或如张弘星所言,当下环境中,大众还是更多地接受到“明星文化”的信息,下一步博物馆、学者需要进一步去探索如何以公众耳熟能详的“明星文化”为契机,打开更多扇门,让公众能够进入中国艺术的庞大殿堂中。只有各方合力,为公众提供更多了解与接触文化精品的机会,传递欣赏的多元方式,让越来越多的观众常常走进博物馆、美术馆的时候,“文化盛宴”的意义才会真正显示。(完)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