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杂项 > 说文解字话坐姿:古人都是平坐的(组图)

说文解字话坐姿:古人都是平坐的(组图)

2015-10-10 14:39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3 妇好墓出土 圆雕石人跪坐像

图3 妇好墓出土 圆雕石人跪坐像

“凥”就是日本人如今的“正坐”

在《孝经》有“仲尼凥,曾子侍”。《说文》里解释说:“凥,处也。从尸,得几而止。《孝经》 曰:仲尼凥。凥,谓闲居如此。”后世将凥误为居,并且左边加上足字旁,出现了“踞”,古代是没有这个字的。另外,“凥”的尸,是指人,这是指人坐在“凭几”上的会意字。“凭”也是人靠在“几”上得出的文字,因此在《说文》中解释为“凭,依几也”。在小篆中的几字就是一个象形字。后世加上木字旁,出现了“机”。

在古代中国,凭几而坐,实际上是孔子闲居的生活方式。《说文》曰:床,安身之几,坐也。从木,爿声。这就说明古代中国人是凭几坐在床上。徐铉编订的《说文解字》(大徐本)释为“安身之几,坐也”。其弟徐锴的版本(小徐本)则释为“安身之坐者”。坐的时候要凭靠在几上,凥字就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其意义也就非常明了了。由此可见,《说文》的解释也不完全,除了安身之外,含有坐卧的共同意义。这样说来,汉末魏初刘熙所著的《释名·卷六》:人所坐卧曰床,床原来专门用于卧,从汉代起变为坐卧两用。

至少可以说,到后汉的时候床是可以用于坐的,但也不能说在前汉的时候就绝对没有。例如《汉书·卷六四·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怨恨张汤的原由[5]时写道:

始买臣与严助俱侍中,贵用事,汤尚为小吏,趋走买臣等前。后汤以延尉治淮南狱,排陷严助,买臣怨汤。及买臣为长史,汤数行丞相事,知买臣素贵,故陵折之。买臣见汤,坐床上弗为礼。买臣深怨,常欲死之。后遂告汤阴事,汤自杀,上亦诛买臣。

除了“凥”之外,与此意思相近的文字就是“坐”。《说文》曰:“坐,止也。”古代是人坐在地上的席子,这是个会意字。可是,凥字所表达的“坐”,应该是对“起”或“卧”这一姿态的泛称,不一定是指一种坐姿。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将“居”字注释为:跪与坐皆厀著于席,而跪耸其体,坐下其脽。这里的“厀”,就是现在的“膝”,而脽(臀部)就是凥,这样“坐”就和“凥”有着同样的意义。由此可以说明,“坐”也好、“凥”也好表明的都是膝着席、大腿和小腿相并这种坐姿,就是日本人现在所说的“正坐”(图3)。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