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俨少作品《一个新兴工业城市的成长》
对于这些红色题材的作品,前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馆长高美庆向记者指出,此前在国际的艺术史观下,中国的红色题材作品一度是个盲点,觉得主题先行的创作比较单调。然而“红色经典”是中国近现代美术不可缺失的,“我觉得我们要正视这段历史,建立多元化的艺术史观,要落实到个体艺术家面对那个时代所做出的选择,做出的个人跟现实之间的协调、妥协。”
■ 解读
“红色”之下的个性表达
成系列的红色主题作品,多维度地呈现了红色时期艺术的发展,也为推动红色经典的研究与收藏奠定了基础。其文化与历史价值究竟在哪,或许通过此次展览也能给出部分答案。
展厅内展出了李可染创作于1959年的《山河颂(长征)》、1965年的《昆仑山色》等作品。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看来,李可染选择山水其实是种妥协。李可染最开始的成名凭借人物画,但1954年转向山水画,就是希望能与当时的社会时代要求一致同时又能在画中倾注自我的意识。
而另一位名家吴湖帆也在作品《行书“国庆观礼词”》、《苍松飞瀑》等中呈现了艺术家更多带有血肉和历史的细节。吴湖帆的这一书法作品有着他对新中国的喜悦之情。但吴洪亮指出,1957年正是吴湖帆最倒霉的一年,“这时候他还有如此的表述,这里面还有大我与小我的关系。”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