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窟说法图 敦煌研究院供图
11月8日,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的中央大厅,数个大木箱看似随意地摆放在地上,木箱上的贴纸写着:“敦煌:说不完的故事”。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与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一起打开了其中一个木箱。两人双手合十,在对箱子微微颔首之后,罗华庆近前一步,从锦盒中取出了北魏经卷《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这是敦煌研究院收藏的第0228号文献,经卷高28厘米,长332厘米。罗华庆介绍说:“上面的文字为‘究竟怎样的人能够成佛 这个问题提供了经典依据。它告诉人们,佛教为一切众生大开方便之门。”而其书法则体现了汉字书写由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独特书风。
经卷能够打破“纸寿千年”的规律保存至今,也得益于历史偶然的馈赠。“经卷曾经保存在密闭、恒温、恒湿的环境中,才有可能被保存至今。现在,虽然敦煌文物的保存条件能够做到恒温、很湿,但抗氧化方面甚至还不如打开石窟之前好。”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罗华庆说。
本月29日至来年3月,这幅经卷将同其他124组文物或复制品到喜玛拉雅美术馆展出,构成名为“敦煌:生灵的歌”的大型展览。与之前几次敦煌文物大展不同,此次展览,策展方还集结了20多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与敦煌艺术品穿插展出。参展艺术家包括邱志杰、丁乙、白南准、张克纯等。喜马拉雅美术馆馆长李龙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之所以选择穿插展示的方式,是因为不希望这些展品被隔离成两个展览。当代艺术与敦煌文物息息相关,在观念和形式上都能够找到一定的对应。”
来自敦煌研究院的这批展品包括彩塑临摹12件、壁画临摹60件、藏经洞绢纸画复制品25件,即将展示的20件文物中有10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展览开始之后,美术馆挑高25米的大厅内,则将陈列8个复原的敦煌石窟。这8个复原石窟,基本呈现了敦煌莫高窟自公元4世纪始修直至元代这1000年中各个历史时期的石窟面貌。
为了保护文物,现在的莫高窟在旅游旺季时一组游客仅能看8个石窟,而淡季前去也只能看到12个。虽然科学家与文博学者一直以来都以各种手段延缓文物的损耗,修复工作时常进行,但岁月的侵蚀终究不可逆转。为了尽可能保存这些洞窟的信息,自1950年代开始,敦煌研究院开始了对石窟的复制。“最早是用照相技术,用投影仪把照片投影在纸上,复写起稿。”罗华庆说。起稿之后,艺术家再进入洞窟修改线描稿,之后,则是对照着洞窟中的文物上色。“投影仪投出的影像难免变形,1950年代条件困难,到了1990年代,数字技术发展,像素越来越高。人们不再借助投影仪,而是直接按照打印出来的照片起稿。”在洞窟结构被复原以后,艺术家们复制的画作便被装裱在洞窟之上。
敦煌共有492个石窟,其中绝大部分为唐代开凿。自1950年代至今的60年里,敦煌研究院已经复制了其中的10个洞窟。据罗华庆介绍,由于唐代石窟华美绚丽,复制石窟的工程刚开始时,敦煌研究院美术所便选择唐代石窟进行第一批复制。之后,复制工作开始向在历史跨度上有了新的延展。现在,敦煌研究院美术所约有35人从事洞窟的复制工作。此次敦煌研究院带到喜玛拉雅美术馆参展的一个石窟便是复刻第275窟,此窟为北凉时期开凿,反映了最早一批石窟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