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好友淘来一件中和堂款识黄釉葫芦瓶,回来也是犯了疑心,连忙请了几位资深藏友。奇物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好友说这件黄釉葫芦瓶卖家介绍是康熙中晚期的官窑产品,下有“中和堂”款识。拿到手以后,仔细审视之:瓶体呈葫芦形,上小下大,束腰圈足,器身施黄褐釉,宝光内敛,款识规整,底有双圈,粗看确实有一眼葫芦瓶这种器型在清代颇为多见,其“累然而生,食之无穷,多子多福,绵延万代”的美好寓意一直深受皇室青睐。又因葫芦瓶谐音“福禄”,分别指福财与禄位,所以也深受百官百姓的厚爱。
葫芦瓶远在唐代就已出现。不过此物既然有疑议,肯定是某些方面有争议。于是,几位朋友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该葫芦瓶器物之上最明显的特征便是“中和堂”的款识,看其形制是双圈两行,笔画明了,圈足规整,并未发现纰漏。问题就在“中和堂”的款识之上,清代瓷器中不乏有堂名款识,如乾隆即有“敬慎堂”“养和堂”款识,但博物馆中的精品一般都是“年号”加“干支”再加“堂名”三者合一而为其款识,所以康熙中和堂款识一般为“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癸丑中和堂制”三种款识。从干支推算其分别为康熙十年、康熙十一年、康熙十二年,确实为康熙早期款识。那么是否就此可以断定此葫芦瓶即为伪作呢?查阅资料才发现,原来“中和堂”款识确实有不少标本出现,不过众人争论的是“中和堂”是否为康熙赐给雍正的圆明园一堂,对“中和堂”款识的瓷器倒无异议,结合康熙早年“不尚尊号”的时代背景,确实可以断定“中和堂”款识瓷器应该是至少不晚于康熙十二年之前的瓷器。如此说来,此黄釉葫芦瓶为康熙早期瓷器无疑,那么,因为翻查了诸多资料,一个新的问题开始出现,那就是有关“中和堂”款识瓷器是官窑还是民窑?
“中和堂”款识官窑的疑问对于“中和堂”款瓷器的认识,藏界多遵循上世纪初民国鉴藏家许之衡的论断,认为“中和堂”为康熙宫苑 ,其所督造皆为康熙早期官窑。但是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料整理和标本探索,对“中和堂”款瓷器属于官窑的定论产生了质疑。首先是中和堂在清代宫苑中原型所在,据多方考证,中和堂是圆明园中一处宫苑,但圆明园早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从遗迹之中拼凑出规模宏大的原址尚属困难,何况是其中的一处宫苑,有论者从圆明园兴建年代开始分析,圆明园虽属跨朝兴建的大型园林,但在康熙早期并没有动工的念头,从史书和文献记载中也没有发现康熙朝宫室里有中和堂。所以由此可以断定,凭借堂名断定官窑的论据显得子虚乌有。由于此黄釉葫芦瓶属于单色釉,并没有绘画、诗词、山水等特征,但从其它标本的绘画特征和山水诗词来分析,其选用的题材及特征均不符合康熙早期康熙官窑的特征,倒是和清末民窑产品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笔者认为“中和堂”款瓷应属工艺精良的民窑之列。几轮茶事渐淡,朋友脸上开始浮现满意的笑容,该“中和堂”款黄釉葫芦瓶应属于康熙早期的民窑产品,当然,也只是一家之谈。因为有关“中和堂”款“官民之争”不光在藏界,即使在学术界也有较大争论。不管怎样,只要不是赝品伪作,“中和堂”款黄釉葫芦瓶在中华瓷器史中就有了它应该拥有的价值和地位。
刘英杰(洛阳) 编剧,作家,《文化收藏》杂志副主编。
文/ 刘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