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即日起至12月5日,中山书画院展厅内几万片枯叶铺就地面,一千多支干枯莲蓬曼妙生长,营造出一片禅意天地。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山日报报业集团、中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净花菩提——刘春潮艺术展》展出八十余件作品,从架上绘画到装置艺术、艺术风格从凝重至空宁、立体呈现中山知名画家刘春潮在中国画系列《爱莲说》中的十年创作思路。
实践展览形式的一切可能
记者:您展览不断,走遍了世界好多国家,但基本上展出的都是漆画。记得您的第一个中国画展是在2006年,为什么选择差不多10年后才举办中国画画展?
刘春潮:是的,我的第一个中国画画展是2006年中山市举办荷花艺术节的时候,主办单位邀请我举办,当时还配合了一个诗歌研讨会,转眼都快10年过去了。在这近10年里,我发现我变化很大,无论是人本身还是想法。虽然中国画和漆画表面上只是绘画材料上的区别,而且都是代表我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对自己艺术实践的一个小结,但有许多细节还是不一样。10年前的作品和现在的样式有很大不同,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觉得有必要小结一下。
记者:听说您这次画展有装置作品,怎样解读这些作品?
刘春潮:首先,我认为这是办展形式的升华。因为工作关系,我组织策划了几百个展览,但这些展览基本都是简单的主办方悬挂、观众欣赏的模式。从2009年开始,我在德国、日本等地举办展览时就开始作出一些探索,希望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思想的互动,作品(不管是架上绘画还是装置或者其他)的立体空间展示,共同达到互动的、综合的、丰富的、全面的展览状态,实践展览形式的一切可能性。其次,我1997年就做过装置艺术的探索,作品叫 《关于路的报告》,媒体也发表过。当时,我引用鲁迅先生的 “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句名言,以不等式对联的方式加之从展厅外一直延伸到展厅内,定格在主画面凌乱的脚印上,以此阐释我对路,对理想、命运、方向的看法……这次展出的装置作品叫《碑》,它由1000多支干莲蓬分成几部分组成的。有的顺时针悬挂在空中(无始无终),有的直接组合黏贴在画板上面,有的垂直种插在底座上(有色彩的渐变与象征),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场”,并且这个“场”与我的平面作品气质高度吻合,是一个整体,共同阐释生命的意义和爱的价值。最后,我在菩提叶上写诗,而诗歌不是画面的直译或者图解,而是遥相呼应、对望,一起介入到这个“场”中,作为一种精神或思想上的延续……
记者:我发现您的《爱莲说》系列作品从凝重转向了空宁,这是不是暗示着这次展览关于《净花菩提》的主题?
刘春潮: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简和繁是事物的两个极端,从绘画层面上讲,开始做加法,随之做减法是基本规律。从文化层面上讲,世界文化可以分成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波斯阿拉伯文化体系、欧洲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在这四大文化体系中列居首位。而中国文化体系中又有其对应的美学,传统儒家提倡美的本质是善;道家提倡美的本质是“道”;禅宗提倡美的本质是超脱悟道;它们都在很大程度上从属于伦理学的范畴。我的不成熟理解是,现代中国美学体系就是古代中国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美学观念在今天的动态平衡和延伸。当然,离开实践背景的实践只是体力活,我必须带着想法上路,我想我最终的理想是借助绘画符号解决我、作品、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凝重让人思考,空宁使人超脱。总体上关于雅的美学追求或许是我对当下浮躁的时代和社会的一种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