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明清时期紫禁城怎么供暖(组图)

明清时期紫禁城怎么供暖(组图)

2015-11-27 09:06 文章来源:法制晚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北京一场大雪,故宫“白雪镶红墙,碎碎坠琼芳”的美景,让网友们感念,如果能漫步其中,该多美妙。一组“穿越照”《陪哀家看雪》瞬间将时间拉回到了镶黄时代,大赞其美的时候,你可知道,明清时,一年内北京约有一百五十余天都是寒冷的天气,最冷时气温可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在那个没有暖气、没有电热毯、没有暖宝宝的时代,生活在紫禁城里的皇上嫔妃、皇子皇孙以及宫女太监们是靠什么度过这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季呢?

紫禁城抗寒第一道防线——火墙

明清两代定都北京,所以御寒也成了一大问题。但是我国古代的建筑师们堪称绝对的能工巧匠,他们在建筑上施展“魔法”,利用墙壁为紫禁城“供暖”,抵御数九寒天。紫禁城内的建筑,通常以院落为单位,每个院落都有单独的围墙,这一道道的围墙,除了能分隔空间外,还能防火御寒。

此外,故宫内的大部分宫殿都坐北朝南,这种设计本身就有利于依靠太阳取暖。而最令人惊叹的设计就是皇宫内的墙壁其实都是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宫殿外的廊檐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整个大殿,散热面积大,热量均匀,没有烟灰污染,多用于生活起居的宫殿。为使热力扩散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温暖如春。

其实火墙在中国早已诞生。汉武帝时就建立了一座温室殿,位于前殿之北,冬天时供皇帝居住,在殿内设有各种防寒保暖的特殊设备,《西京杂记》记载:“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未央宫温室殿是公卿朝臣议政的重要殿所。而皇后的宫殿则主要通过花椒和泥涂抹来取暖,被称为“椒房殿”。就这样各朝各代的皇上无论是上早朝还是夜下休息,都不必担心冬季刺骨的西北风了!火墙既干净卫生又经济实惠地解决了皇室在寒冬的取暖问题。

故宫早就用上了地采暖——暖阁和火炕

紫禁城内的宫殿大多设有火炕,炕下有火道,与如今北方农村中的火炕相似。

另外,清朝的皇宫中还设有暖阁,其实就是根据火炕原理改造成的地下火道。《宫女谈往录》中,慈禧太后身边的宫女就曾回忆道:“宫殿建筑都是悬空的,像现在的楼房有地下室一样。冬天用铁制的辘轳车,烧好了的炭,推进地下室取暖,人在屋子里像在暖炕上一样。”火炕内设有炉膛,并与殿内火道连通,由专门负责司炉的太监在此点燃火炭,殿内循环的火道就会产生热流,烘热地面,殿内温度随之逐渐上升,以达御寒目的。坤宁宫东暖阁,如今还能看到这种取暖设施。晚明太监刘若愚著《酌中志》:“乾清宫大殿……右向东曰懋勤殿,先帝创造地炕于此,恒临御之。”“十月……是时夜已渐长,内臣始烧地炕。”可见在明朝宫中就有此设施了。

由于火炕、排烟道均在室外,既可避免烧烟火污染室内空气,又能防止煤气中毒,既安全、卫生,又经济、实用。其实这种取暖方式并不是明清人的发明,早在魏晋时代就已出现。那时的东北地区已有“火炕取暖”的记录,从北京故宫到沈阳故宫,明清皇家都在使用这一古老实用的取暖方式。这两处故宫,当年建的火炕、烟囱等现在都还能看到。

明清时期紫禁城怎么供暖?

手炉

帝后妃嫔们才能使用的取暖利器——炭炉和手炉

冬季紫禁城的宫殿内还会陈设炭炉用来取暖,称作熏笼。熏笼的制作十分精美,分为盆和笼两部分。大的熏笼重达数百斤,通高1米多,或3足,或4足,有的是青铜镏金的,有的是掐丝珐琅的,十分华美。如今,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内,都可以见到当时陈设的熏笼。除了大的熏笼,还有一种小的炭炉,随手可以提动,放在脚下暖脚的叫脚炉,用来暖手的叫手炉,它们的制作更加精美讲究。当然,这种小的炭炉只有皇帝皇后及妃嫔们才能使用。手炉通常是放置在火炕上或炕桌上的,手炉上端设有提梁,根据主人的意愿,可以由太监或宫女随时移到适宜之处。

到清朝时手炉已经是工艺品,轻便小巧,可以随身装到袖子里。《红楼梦》里就曾提到,林黛玉拿手炉调笑薛宝钗。薛宝钗刚劝贾宝玉别喝冷酒,林黛玉就嗔怪丫头特意给她送手炉来,指东打西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她费心,哪里就冷死了我?”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