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兔飞天藻井》第 407 窟 (图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距今一千多年的白麻纸佛经经卷,尽管首尾俱残,但乌丝栏纤细规整,墨色仍浓黑而有光泽,书法上处于隶书向楷书过度的阶段,是北朝时期敦煌写经中的精品。纸本文物能保存千年,是得益于它基本被安放在藏经洞这一密闭的环境之中,氧化过程被大大减缓,而如今,库房里也能够做到恒温恒湿。
北魏菩萨彩塑头戴三珠宝冠,高髻长发,细密流畅的阴刻发线与简洁的面庞形成对比,突出了细目长眉和修鼻丹唇,显得端庄而含蓄,在形式和造型上承袭了西域的造像仪轨和技法,呈现出与汉晋传统混合的艺术风格,是典型的北魏造像。该胁侍菩萨位于主尊右侧,原像高 1.26 米。
复制品虽不及文物珍贵,但是由于石窟的不可移动性和保护需要,复制品在近年来各个敦煌主题展中扮演的角色已越来越重要。敦煌的大部分洞窟都不开放参观(此次来到上海的 8 个复制洞窟中就有 7 个在敦煌并不开放),洞内环境和旅行团的参观方式也使探究细节变得十分困难,而这些缺憾都可以通过细究复制洞窟来补足。据罗华庆介绍,对莫高窟的整窟复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有所中断,八十年代恢复,至今一直延续。“整个过程就是启稿、修稿、上色,做出洞窟的结构,再把每幅画装裱在洞窟里,拼装,最后做旧,完成一个洞窟大约需要几年时间。”罗华庆说,“拼接的缝隙一般人不仔细看的话是看不出来的,所以一看十几米长的大佛,都问怎么运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