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杂项 > 罗华庆谈石窟保护:技术达不到要求 宁愿先不修(组图)

罗华庆谈石窟保护:技术达不到要求 宁愿先不修(组图)

2015-12-02 14:02 文章来源:华夏收藏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B=《外滩画报》

L=罗华庆

B:这次展出的 8 个洞窟,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复制的?

L:最早的是五十年代复制的,也有八九十年代和包括 2000 年以后复制的。五十年代最早的复制,就是拍了照片,做成幻灯片,把幻灯片投影在墙上,然后人来临摹。但是因为幻灯机投影是会变形的,所以大致画好了以后,临摹的人要再把画拿到石窟里,对照着原来的壁画修改,形成线描稿。线描稿确定之后,在洞窟里上颜色。条件所限,五十年代复制工作特别困难,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数字技术慢慢发展,拍摄像素越来越高,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数码照片打印出来,既提高了工作效率,画面也更准确。

B:现在有多少人在做临摹工作?

L:我们敦煌研究院从四十年代成立开始,就是以美术为主的,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他们全都是画画的,是美术家。现在大概有五六十个人在做临摹工作。

《菩萨胸像》 第259窟 (北魏 ,高54厘米孙纪元临摹)

B:目前完成复原的洞窟一共 10 个?

L:对,还在进行。随着时间推移,数字技术的提高,效率也可以提高。因为 10 个洞窟不足以表现敦煌之美,所以我们希望每个时期的代表性洞窟是延续的,比如说唐代,分初唐、中唐、盛唐、晚唐,现在我们有盛唐的、晚唐的,可能中间就断了。临摹工作肯定是代代相传的,以后如果还有机会到别的地方展出,展品可能就不一样了。

B:敦煌的数字化工程此前是和美国的西北大学合作的,现在已经完全由研究院自己进行了吗?

L:对,九十年代开始,是得到美国梅隆基金会(Mellon Foundation)和美国西北大学的支持。当时国内的数字技术发展慢,相应的器材和软件也比较少,所以在起步阶段得到了西北大学的大力支持,合作完成了 26 个洞窟的数字化。在这个过程中,人员得到了培训,合作结束以后,我们就通过在国际合作中学到的数字技术,逐步发展起来了。到现在为止,我们大概做了将近 80 个洞窟的数字化的工作。但是我们的目标是所有洞窟都要数字化,因为敦煌壁画是脆弱的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变化。我们通过数字化来保存石窟的现状,当然随着数字技术的再提高,可能还能把不同时期的数据全都保存下来。

B:现在最新的保护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L:修复技术仍然不是一劳永逸的,不能永葆青春,只能慢慢减缓壁画的衰老过程。我们现在如果不保护,可能再过多少年就没有了。大家可以在展览中看到,壁画面临的病害问题是综合性的问题,有气候、温度、湿度的变化,还有微生物的影响。所以修复中我们遵循一个原则,现在技术达不到要求,宁愿先不去修。否则可能造成保护性破坏。如果我们这代人技术上不行,就把问题留给后人。比如最早莫高窟无人管理的时候,好多当地放羊的,就在里面生火做饭,壁画就被烟熏坏了。80 年代我们也做了清洗,清洗之后,当时还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全部淡化了。所以修复这件事,我们也是小范围、尝试性地做。以后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表面的油烟就可以去除了,现在正在做这项探索,可能激光去除污垢之后,壁画原来的颜色反而能保存得更加长久。

这方面我们跟美国盖蒂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了 25 年,明年 5 月份会到盖蒂中心(Getty Center)去做个展览,一方面也是将合作 25 年以来取得的成就,给美国观众一个交代。因为盖蒂是由基金会支持的,好多人给基金会捐了款,但是不可能亲临敦煌,所以我们也通过展览的形式,让他们看到原来自己的钱是用于这样一个文化遗产了,是值得的。

B:2009 年《外滩画报》采访敦煌研究院当时的院长樊锦诗时,她提到,敦煌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游客参观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建立数字展示中心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中心建成后,游客分配的情况是怎样的?

L:数字展示中心建立以后,莫高窟的日承载量由原来的 3000 人,提高到了 6000 人。之所以能够提高,是因为把介绍性的内容放到数字展示中心完成了,特别是通过两部影片,一部是《千年莫高》,讲敦煌的来历,与丝绸之路的联系,还有一部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展示了几个洞窟的影像。这样游客进洞前对石窟就有一个基本了解。本来一个洞窟要讲解 10 分钟,其中 5 分钟的时间是讲这些背景知识的,现在,进洞窟之后只讲这个洞窟的内容,时间就缩短到 5 分钟,就可以增加流量了。但是洞窟的利用强度还是和原来一样,是通过缩短滞留时间,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如果每天只接待3000人的话,我们各方面压力都很大。因为现在旅游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特别是敦煌,本身就是靠旅游的。所以我们在保护的前提下,是每天限定 6000 人。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