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拍卖行:随香港起步,如今已形成自我风格
自国际两大拍卖行苏富比、佳士得先后进驻香港并打开了亚洲拍卖的新一页始,似乎也已经奠定了未来内地拍卖的轨迹。内地拍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据嘉德创始人陈东升回忆:刚创建嘉德的时候,一切都是从香港学习,从艺术品的包装、预展、图录的编制和印刷等等。因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陆拍卖行一直在效仿香港苏富比、佳士得,拍什么?怎么拍?…2000年初,香港率先开始拍中国现当代艺术,很快在大陆也开始上拍。近几年,香港佳士得开始拍手袋,一时间,大陆如保利、匡时、东正也都开始上类似的专场。
当然什么都效仿并不合适,诸如银座、保利等都在试图引进西方及日韩艺术后发现效果一般。“这一步目前跨得有点早,原因主要有两点:一,内地的拍卖行虽然偶有香港或者国外的买家,但毕竟是以国内的买家为主。国内买家对于西方艺术品的接受度这几年虽然提高很多,但也只是开始。拍卖是要让人竞争的,如果说这件东西你找不到两个及以上的人想买,你就没有拍卖的意义。而香港则不一样,例如一张韩国画,中国人也有要的,韩国人更有要,没准儿日本人也要去竞争。光靠中国买家目前对这些外来艺术还不构成竞争。二,内地拍卖行的货源渠道有问题,拿来的货品一方面很贵,同时也不是拔尖的。”西方艺术的收藏家宋先生在总结近几年内地拍卖行尝试拍卖西方艺术品如是说。
所以到了2015年,在学习国际拍行经验的同时,大陆拍行也开始沉下心来分析自身利弊,并寻求独辟蹊径之路。嘉德的首个现当代艺术夜场便是一个极为成功的尝试。该夜场26件作品总成交额为1.2759亿元,成交率达96%。为纪念中国“85新潮”三十年而特设的专场呈现13件作品,成交额为2988.8万元,成交率达100%。与香港两家拍行夜场表现有所不同的是,嘉德“当代艺术之夜”显然围绕“中国的、现代的”这两条线索进行梳理,这也是李艳锋(嘉德现当代艺术主管)在专场设置中的两大关键词,同时李艳锋表示,短时间内在夜场中不会涉及到日韩包括东南亚的拍卖,对于这一板块的市场培育而言,大陆并没有成熟的系统藏家。日场的成交业绩也不差,与夜场加总之后总成交额达2.119亿元,五个专场的总成交率为86.2%,其中日场拍卖中沙耆在比利时时期艺术专场的34件作品毫无疑问地成就白手套专场,成交额为1018万元;二十世纪艺术39件作品,成交额为1441万元,成交率为69%;另一个常设的当代艺术日场134件作品,成交额为2986万元,成交率为66%。在嘉德现当代拍完之后,很多人感叹:不是中国当代艺术卖不掉,而在于如何深度挖掘,推出什么样的作品。书画本就是内地的强项,而本次嘉德在推出潘天寿、李可染,不仅确保“票房”,也在不断挖掘之前被忽视的品类:如碑帖。刚刚落槌的上海嘉禾拍卖,更是凭借夜场潘天寿作品《鹰石图》一举创下1.15亿元成交纪录,成为华东拍卖市场的首件亿元拍品。同时,北京保利推出的“中国古代书画夜场”47件古代书画精品,总成交额达到2.4亿元,成交率为87.23%,有六件拍品超千万成交。而古董虽然历来是香港的强势,但今年保利的秋拍在征集货品的质量方面,令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有所不及。)2015年12月7日,北京保利十周年秋拍“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Speelman秘藏梵像聚珍”专场收槌,共推出英国传奇古董商朱勒斯·斯彼尓曼(Jules Speelman)珍藏的12件佛像,总成交额达到190,647,000元,成交率100%,实现白手套佳绩。其中,十四世纪释迦牟尼以估价待询形式上拍,最终成交价达到1.035亿元。这也是内地古董市场自进入市场调整期以来的首件过亿作品。毫无疑问,伴随着文物回流,再出境的限制,内地的拍卖无疑将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今秋拍卖在传递一个重要的信号:香港试图在更加扩大的国际背景下兼容各类艺术,内地拍卖行则强化系统梳理、板块细分。在香港日趋与纽约和伦敦平分秋色时,内地并没有盲目效仿,而是着眼于所处环境,以图提升自身优势。内地拍卖在有了十几二十年的时间积淀,已逐渐成熟。随着两地发展方向的不同,未来的分化或许会越来越明显。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