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世界上最袖珍的《古兰经》只有1元硬币大小(图)

世界上最袖珍的《古兰经》只有1元硬币大小(图)

2015-12-18 08:52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袖珍古兰经盒子上的花纹袖珍古兰经盒子上的花纹


近些年来,海内外各大媒体竞相报道了《袖珍古兰经》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对袖珍《古兰经》的用途有人认为:“最早印得小是为了方便携带随时颂经。”但袖珍《古兰经》114章6326节内容很完整,体积小到只有借助放大镜等工具来阅读的这种程度,主要功能已经不是方便颂读,而是为了随时随身携带,有吉祥的意味,还可表达对信仰的虔诚和对真主的尊敬、热爱。这在1938年《月华》的刊物上的一篇文章就证实了袖珍《古兰经》的用途是项链经坠。

1999年开始各大新闻媒体曾报道了新疆一名叫王成的老人保存的袖珍《古兰经》,后来媒体又报道了兰州、郑州、银川等地收藏袖珍《古兰经》的消息。但公认世界上最小的袖珍《古兰经》是1959年在宁夏首府银川市新市区原马鸿逵兵营废墟出土的。这本袖珍《古兰经》,我曾在宁夏博物馆看到过。据报道的资料来看,袖珍《古兰经》长19.6毫米,宽13.2毫米,厚6.1毫米,重1.1克。保存在一个精致的小铁盒内,封面由紫红色硬牛皮纸作外装饰,上面印有民族图案,扉页上印着埃及国徽和阿拉伯文。经有关专家考证,阿拉伯文意为:“这是尊贵的《古兰经》,只有外清内净的人才可以携带,伊历1312年。”伊历1312年即公元1892年。后来在海原民间收藏家的家中,我也看到过类似的袖珍《古兰经》,与宁夏收藏的一样。袖珍《古兰经》虽然体形很小,但装帧精致,书中阿拉伯文印刷得非常清晰,字迹没有任何涂抹痕迹,不用放大镜也能看清内容。

当查阅1938年第十卷第25—27期《月华》报刊时,才发现马天英在《印度衣食住行之大略》一文中有段《回教男子的衣》里,就详细描述了袖珍古兰经的用途:“男子除去在项的周围戴一个‘项线’外,别处我还没有看见什么特别奇怪的事。这个‘项线’上有放在铜盒子或银盒子内的一本一寸见方的小《古兰经》。大约是在小孩子时期已然戴上了。女的也有戴的。”由此说明了袖珍《古兰经》用途,是戴在男子脖子上的项链经坠,主要功能已经不是方便颂读,而是为了随时随身携带,有吉祥的意味,也就和其他民族信仰一样成为其“护身符”,也体现了印度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的民俗生活。当然被中国和世界穆斯林朝觐者,作为回国后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

马天英(1900—1982),经名伊布拉欣,是山东临清人,回族。民国六年(1917)北京南塘子法文学堂毕业后,去法国巴黎大学文学院攻读文学戏剧。民国十一年,回国参加陇海铁路建设。民国十二年,迁居上海,先后任土耳其驻华使馆秘书。民国二十四年,任沪西回教平民小学校长,并在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授课。抗战期间出访伊斯兰诸国,宣传抗日,募集抗日经费。民国三十年回国。民国三十二年,出任中国驻埃及公使馆二等秘书。民国三十六年归国,协助上海云生小学复校(更名兴建小学),并在上海药水弄回教堂理事会帮助工作。民国三十七年出任中国驻马来西亚总领事。1949年辞职,侨居马来西亚,在马来西亚主编中英文宗教刊物《伊斯兰之光》。

值得一提的是马天英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倡议建立“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任副团长。出访近东10多个伊斯兰国家,揭露侵华日军暴行,宣传抗日。民国二十八年回国,又受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委派,任中国回教南洋访问团团长,出访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呼吁南洋穆斯林支援中国抗日战争。在出访期间写了很多穆斯林民俗的见闻,发表在一些回族文艺杂刊上,是今天我们研究伊斯兰国家穆斯林民俗的重要文献资料。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宁夏中卫 李进兴 原标题:世界最小的袖珍《古兰经》兼谈其用途)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