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段炼:当代艺术的批评论

段炼:当代艺术的批评论

2015-12-18 09:37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批评家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三、批评家的资质

有了对批评的界定,方能讨论批评家,而要讲究批评的学术性,便存在批评家的资质问题。换言之,需要具备怎样的学术资质才能从事严格意义上的批评写作?威廉姆斯在《怎样写作当代艺术批评》中列了五条资质:1、接受过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训练,2、对艺术作品有欣赏和判断能力,3、对艺术媒材具备技术上的知识,4、熟悉所论艺术家的职业经历,5、对艺术品质的高下有敏锐的感知。我将这五条归纳并简化为三条: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敏感。

所谓专业知识,不仅仅是艺术史研究的知识和训练,而且还要具备更宽泛的文化史和文明史知识及其学术训练。这是一个外延与内涵的关系,涉及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其中,批评的训练尤其重要。二十世纪的西方艺术批评界,有不少著名批评家是从文学批评转向艺术批评的,例如现代主义的格林伯格,而主张跨界批评的后现代主义者更是不胜枚举,例如从事图像和传播批评的米歇尔、从事符号和视觉批评的米柯·鲍尔、从事叙事批评与当代艺术研究的罗曼·布莱逊。这些跨界学者将文学批评的专业训练引入艺术批评,改变了当代艺术批评的形态。在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界,也有不少从文学界转向而来的批评家,但这一跨界掩盖不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中存在的两个问题。第一是艺术史专业出身的人,以为只要自己落笔为文,自己就是专业批评家,而实际上,自己却毫无专业知识的广度,只不过自以为是,鄙薄其它专业出身的人。

第二是即便出自艺术史专业,却对工作室的技法缺乏了解,其文字沦为玄谈,虽然美其名曰站在哲学、美学和文化研究的高度讨论当代艺术,实际上不接地气,写出来的都是天书,只能自说自话,其批评与当代艺术无关。这就牵涉到批评家资质的第二条,专业能力。自后现代以来,艺术形式不再重要,文化理论和外围语境成为一切,艺术批评耻于讨论技法问题,转而倾向于高大上的宏观论述。对批评家而言,艺术技法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虽然不必要求批评家具备艺术家那样的动手能力,但若故作高深地君子动口不动手,其批评写作无法论述到位,只能称为门外之谈。反观历史,自文艺复兴以来,重要的批评家有不少都是艺术家出身,例如为文艺复兴大画家作传的瓦莎里、力推拉斐尔前派的罗斯金、早期现代主义批评家贝尔和罗杰·弗莱,以及今日的米柯·鲍尔。

这就涉及到专业敏感,且与艺术天赋相关。无论是艺术史的专业训练还是工作室的专业能力,敏感和天赋是无法代替的。对批评家来说,这是个艺术品味的问题,是对艺术品质的敏感,是对艺术高下的判断能力。这里的问题是,只会逻辑推演而没有专业敏感的人,能否从事艺术批评?同样,只有动手能力而无动脑能力的人,其批评文字是否专业?我们不时看到艺术家写的文章,其中不乏好文章,但也不乏词不达意不知所云者。如今跨界写作很时髦,但并不是任何人都有跨界能力,仅有敏感和天赋而无后天训练者,跨界有困难,反之亦然。

以上三条之内,都有此消彼长的问题,而三条之间,则存在平衡问题。正因为知识、能力和天赋的不同,才有了批评家的不同,以及批评文字的不同。

四、批评文章的好与坏

由此,本文触及一个形而下的实际问题:当代艺术批评有无高下之分,或问:什么样的批评文章才是好文章?

威廉姆斯给好文章列了三条:首先,好文章表述很清晰,篇章结构合乎逻辑,用词经过了认真推敲。其二,好文章行文生动活泼,具有想象力和原创性,能体现出作者的专业知识和经历。最后,言之有物,既描述作品,又解说其意义,还阐释其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与此相对,威廉姆斯将坏文章归结为缺乏写作经验,并列出了四条:其一,坏文章就是个大杂烩,除了玩弄术语,篇章结构也乏善可陈。其二,文章暴露出作者缺乏专业知识,而且观点阐发不力,行文有逻辑漏洞。其三,立论没有根据,暴露作者缺乏艺术经验。其四,对艺术的阐述没有说服力,其文既无关艺术,也无关艺术所涉的周围世界。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