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薛林兴:女性割礼与中国画

薛林兴:女性割礼与中国画

2015-12-28 17:02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雪儿 136×68cm 2014年秋

一、 第一刀“气韵生动”

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六法》做为品评的重要文献,在美术界仍然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能够一直成为历代品评的主要依据,除了它具备客观的历史原因和品评的系统化外,也和其深厚的美学内涵有很大关系。《六法》是南齐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及的品评绘画的文章。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得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观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得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六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他要求以生动的形象充分表现任务的内在精神,“六法”的其他几个方面则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自此“气韵生动”便成为中国画法的葵花宝典,不二法的门中大法。但是我私下认为此理论是虚张声势罢了,如果说在水墨盛行的古代它还起到了某种说教的作用,那么当今绚烂多彩的时代潮流中,显然,它已不可能,也不应该大行其道了。

请问各位大师,神乎其神的“气韵”到底是什么?说具体点,有谁正见过“气韵”的存在?“气韵”是什么形状的?“气韵”是什么颜色的?长的?短的?方的?圆的?红的?绿的?相信哪位满口“气韵生动”的大师也答不出气韵的形与色。如果说任何形象都有形状和颜色,那不难得出结论,气韵不是形象。它只是气场和氛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虚幻形式,是一种自我感觉,是虚无的东西。这就违背了哲学所讲的,先有物质,后有精神,是物质决定精神,而非精神决定物质!所以说先有一幅画真实的画面感,然后才产生了其独特的气韵,而不是单纯靠气韵才造就了一幅作品。

《洛神赋》中曹植曹子建初见洛神是“: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显然是先见其形,而后有“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这才是洛神的气韵,可见应是先见其形,其形产生了气韵。而不是传统理论所言的“气韵生动”。

登山而后情满于山,观海才能情溢于海,先有花开花谢花满天,林黛玉才产生了“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这些都说明先有物质,才有精神。

“六法论”也有“应物象形”这一法,但被放在了后面,而将“气韵生动”置于首位,这就是先后颠倒本末倒置了,是只见衣物不见人,只见树叶不见树。如果将“气韵生动”改为“形象生动”将会让中国画摆脱残暴的精神“割礼”,不拘一格走形象生动的路线,将会大大解放传统中国画的思想,从而谱写中国画绘画史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