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敦煌系列 纸本 2014年 3
(二)厚与透
与“厚”相对的是“薄”,在中国画传统中崇厚贬薄,黄宾虹题画言:“画宗北宋,浑厚华滋,不蹈浮薄之习,斯为正轨。”但是对于厚的片面追求会导致板、结的问题。也就是说厚是一种力量、体积的呈现,但是这种呈现仍然以生命作为前提,厚是生命之厚,而不能因为对厚的追求而妨碍了生命活力的展现。“厚”往往与“实”相关,因此合称为“厚实”。在石岩的作品中,“厚”是与线条的力量感相关联的,石岩的线条往往具有一定的宽度,因此呈现了线条自身的厚度。石岩的作品对于“实”的展现很充分,在笔墨组合的“实”之体量中呈现其“厚”。“透”是通透的意思,是一种贯通的,不滞留于局部的整体空灵。在笔墨少的地方做到“透”是容易的,在笔墨物象交错的地方做到“透”是不容易的,在厚实处仍然“透”是更难的。石岩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在厚实之处仍然有“透”。这样的“透”是其表达的需要,是其对“透”之意义的了解与尊重,同时也是其笔墨能力的彰示。石岩能在表现厚的笔墨中呈现生命的自然活力,方能于“透”不失。
(三)率意
在前论中已经指出,石岩作画“以意行笔”,这是他的创作特点以及所达到的境界。这里的“率”是直率、果断的意思,与古画论中“率意”之不甚用心,轻率下笔无涉。石岩的绘画感觉极为充沛和纯粹,因此他的作画状态在“意→笔→形”的过程中没有间隙与损失,迅疾而充分,无论用笔用墨,意态充溢,酣然自足。古人所贬的“率意”有两个问题,其一,考虑不周,笔意笔形随便,表达不明确;其二,作品立意不清,缺乏整体精神意蕴。对于石岩来说,有时候的确行笔过于直接,不作过多预设,但是其创作时对“感觉”的把握极为精准,因此在果敢、直接的笔触之下反而更能呈现内心体悟的本真,因此,其在率意之中足见其“率真”的笔致与情怀。石岩在创作时往往神完气足,因此其率意多呈现为举重若轻的大气与自由。
三. 艺术状态
(一)生活如画,画如生活
在石岩身上生活与画是合一的。我在这里以“生活如画”“画如生活”两个角度来表述他的特殊状态。生活如画,是指石岩个人生活的状态如同其画一样有着独特的感觉。石岩是个讲究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讲究如同其作画。他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要求,并且不惜时间与精力按照自我的感觉,把它当成一件作品来处理。在有限的空间中呈现绘画般的境界。北京是四季分明的城市,他愿意用江南人的心境对待并不能恒久保持的室外景致。他的室内环境也有着不同功用的分别处理,创作室与起居、会客室有着不同的情调。他还有几条与他情谊深厚品种不同的犬,是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动物在他安静的生活环境中增添生机与情趣。画如生活,指的是他在个人生活以及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所感所悟,在纸上一吐为快,其时画与生活就自然合一了。石岩的画绝不是再现的描绘,他极懂得中国传统绘画的表达方式,画面之境的呈现是内心活动的转换与纯化。画之景不是其生活之景,更是其心之境。
印象敦煌系列 纸本 2014年1
(二)状态之意义
当今社会,对生存状态进行主动选择是很不容易的。石岩以画作为他生命的方向,不是一般人能轻易接受并做到的。石岩对于绘画的选择是一种心灵上的需求,只有跟传统的艺术精神相通,才有可能去喜欢并爱上它,才可能付出精力去钻研它。绘画是石岩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评价一幅画说它继承了多少传统,创造了多少新的形式,这些都是需要的,但不管是对传统的继承还是对新形式的创造,首先是一种心灵的需求。对传统的继承是与传统绘画本身内在精神的一种契合,而所要的创新与所要的创造则是自我心灵当下的必然要求。石岩的绘画所展现的精神状态,就是他的生命状态。在求学与生命历程的过程中,石岩渐渐把握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原理,同时以独特的方式感悟历史与生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大胆取舍,渐趋成熟。
石岩还很年轻,生命的活力很磅礴,同时也很深邃,这个深邃是在对于绘画的认识理解过程中探索得来的,这个方向是真正的艺术回归的方向,他的作品已经展现了足够的深度与厚度。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中,伪艺术充斥着视域,石岩将会以其耕耘与收获傲然独查律(美术学博士、美学博士后)
甲午秋于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