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能看到故宫国宝 请膜拜这群文物医生(图)

能看到故宫国宝 请膜拜这群文物医生(图)

2016-01-19 09:50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百宝箱镶嵌组的组长孔艳菊才三十多岁,她坦言 “宫内”的工作其实跟当代社会挺脱节的,当初自己从中央美院毕业后,也是机缘巧合“进了宫”,朝八晚五的工作时间,每天在宫内坐班,“花了很长时间才能适 应。我们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一出来肯定想做自己的作品了,但在故宫工作后,修文物花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法再找时间做自己的作品,一开始是有迷 茫过,所以我也很理解新进组的一些小孩,没人能一下适应这份工。就算觉得自己能坐得住、有耐心的人,也一样。”

然而,能当文物修复师一 当就是十几年几十年的,大有人在。他们大多数是在工作中慢慢发现这份工的意义以及成就感。像木器组的组长屈峰则表示:“文物跟人一样。过去说玉有六德,以 玉比君子,玉就是块破石头,有什么德行啊,但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行来。所以人在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中国古代讲究格物,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 来观自己。故宫的东西是有生命的,修文物的过程中,与创造者和修复者的交流、体悟,把自己也融入里面。文物是死的,文物的作用是传播文化,不是为了保留一 个物品放在那里。”

天性乐观好动的书画组组长杨泽华则认为,每次修复字画都很有趣,他甚至在修复郎世宁为乾隆慧贤皇贵妃画的朝服像时,发现上一代修复师用偷懒的修复方式欺瞒皇上,“找了块色调差不多的旧画残片贴补上去,这修复师也是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啊。”

无论是看着修复成果,还是自己在修复过程中与历史、文化的交流体验,同时还能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融入文物中,这些都成为大学生蜕变成故宫文物修复师的理由。而且,目前故宫文保科技部每年都会新招四五十位毕业生“进宫”,相信会有更多坐得住又专注的“匠人”诞生。

花絮篇

修文物之外的故宫生活

除了修文物,修复师们平日在故宫的生活也是很有趣。观众可以看到他们在故宫每周一的闭馆日在太和门广场骑单车,体验上百年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当年做过的事 情。陶瓷组的工作场所在故宫西三所,听他们介绍才发现,原来西三所是以前的冷宫,看着陶瓷组成员每天早上走过以前被冷落的妃嫔走过的街道,到院外打热水, 也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

每个组的工作室外面都种着各种果树,瓜果成熟的季节,他们会从清朝人栽种的杏树上摘果子吃,也会享用几十年前师傅种下的枣树所新结出来的枣子。有观众看完后表示:“故宫还招工作人员吗?去故宫扫地我也愿意。”

此外,《修文物》还对“故宫有鬼”的都市传说做出解释。戒备森严的故宫,工作人员每天早上8点钟要连开七道大门,才能进到工作场所,而开门之前他们会先吆喝 一下,杨泽华解释说:“外面传说故宫闹鬼,所以我们进去前要先喊话,但其实我们先吆喝,不是为了吓走鬼,而是怕宫内有像猫、黄鼠狼之类的小动物突然窜出 来。”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