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与侯谐音被古人视为象征升迁的吉祥物
《诗经》中早有记载:“海直且侯。”这是对美猴的称赞,也引申为一种美。《韩诗》亦释曰:“侯,美也。”
民间传说古时有马桑树,其根植于地,梢耸于天,一日群猴攀树采果竟至其顶升天而去,或可为人类寄托于猴身最原始的对于得道成仙的向往。佛教的猴王本生故事,讲述一位为使百姓免遭屠戮自动让位于暴君隐居山林的国王,在猴王帮助下救回妻子重登王座的故事。在民间“百神庙”中,有关孙悟空传说的原型至迟在宋代已经出现,后经一系列的发展演变,特别是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的流传,孙悟空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极富盛名。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成为民众心中驱除邪恶、祈福求安的“保护神”。猴年来临之际,赏玩瓷器上的“美猴王”,别有情趣在心头。
不看 不说 不听
“三不猴”
三不猴的造型有合体,也有单体,神情憨态可掬。一只猴用手捂着耳朵,另一只猴用手捂着嘴巴,还有一只猴用手蒙着眼睛,寓意不看、不听、不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谨慎善为、与世无争的处世心态。
三不猴的来历一说缘自佛家典故,表现佛教超然处世的思想境界;另一说缘自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
海晏堂十二生肖铜像之一
圆明圆明园猴首生肖铜像像
猴首铜像铸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高46厘米,为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铜像之一,属国宝级文物。
十二生肖铜像由欧洲传教士设计,再由清宫廷匠师制成后摆放于圆明园海晏堂前。设计者选用部分中国民俗文化元素,以十二生肖坐像取代西方喷泉设计中常用人体雕塑,生肖铜像身躯为穿着袍服的石雕造型,头部为写实风格,铸工精细,兽首上的褶皱和绒毛等细微之处清晰逼真,可谓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艺术珍品。铸造兽首所用材料为当时清廷精炼的红铜,外色深沉,内蕴精光,历经百年而不锈蚀。据考证,当年十二生肖铜像呈八字形排列于圆明园海晏堂前水池两边,时人称为“水力钟”。每到固定时辰,属于该刻时辰的生肖钟便会自动喷水,正午时分,十二生肖铜像同时喷水,设计极为精巧。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掠走12个青铜兽首,致使国宝流失海外140多年。
2000年后,在香港几届文物拍卖会上曾经公开拍卖圆明园文物,其中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上的青铜虎首以1400万元、青铜牛首以700万元、青铜猴首以740万元被中国两家公司购得,并收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青铜猪首和青铜马首被澳门特区著名爱国实业家何鸿燊博士出资600多万元和6000多万元购回,并捐献给保利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