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市场 > 玩收藏:投资艺术品一定会升值是伪命题

玩收藏:投资艺术品一定会升值是伪命题

2016-01-22 08:59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口述 孙炜

感受讲述者

2015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孙炜的长篇小说《拍卖场》,这本书以北宋画家高益所绘《鬼神搜山图》为线索,讲述了收藏拍卖圈幕后的故事,披露了艺术市场一些不为人知的交易细节,在收藏领域引起了一定范围的关注。书的作者孙炜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就职于 《人民政协报》,由此接触到众多文化名人。作为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品市场重建后的第一批艺术领域媒体人,他见证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每一轮波折。多年媒体人的职业身份造就了孙炜敏锐的观察力,也让他对写作这件事有了深刻的领悟。“我决定通过写作,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记录下来,将思想和幻想一起固 化。等到某一天,躺在某处,可以翻翻这些旧书,追忆那些似水年华。”

谈到收藏、拍卖、投资与收藏家故事,孙炜滔滔不绝。在他看来,媒体人也好,收藏家也罢,都是一种人生体验,他更倾向于做一名学者,探寻历史,更专注于人物传记,喜欢收藏一些古代的饰品,无关风雅,只为研究。

投资艺术品一定会升值是伪命题

中国人自古就喜爱收藏。根据历史学者的考证,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全国性的收藏高潮:第一次在北宋,第二次是清朝的康雍乾盛世,第三次在清末民初。其共同的表现特征在于,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踊跃参与其中,整个社会以收藏为乐事。而在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继房地产、股市之后,艺术收藏市场成为第三大朝阳投资产业,那么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成为全国性的收藏兴盛时期。

上世纪70年代,收藏东方文化最主流的力量来自欧美国家 和港台地区,当时藏家喜欢具有高品位的老窑器物,而并不看好明清宫廷瓷器,觉得华丽有余,典雅不足,缺乏历史厚重感。后来行情颠倒了。上世纪80年代,香 港苏富比以15万元港币卖出的“游春图瓶”,在前些年的拍卖会上拍出了一亿多元人民币。人们对艺术品的收藏目的和喜好,使市场格局在三十年中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因此,投资艺术品一定会升值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现在的人对古代文化的修养远远不及前代,对皇家器物的追捧背后,也隐藏着这个时代的某些浮夸和虚 荣,人们收藏的目的由原来的个人陶冶情操变成了单纯的投资赚钱。

我记得在2002年,我的一位朋友请我帮忙,策划成立一家拍卖公司,当时一些在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人,买回大量俄罗斯学 院派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不乏列宾美院、俄罗斯功勋艺术家等重要名头。我朋友的这家公司征集到一些艺术水准颇高的俄罗斯油画,价格也很低。没料到,这些作品 在拍卖中大部分流拍。我终于明白,好的作品如果不顺应市场需求,并不能卖个好价钱。当时,具有俄罗斯情节的那批人大多没有经济能力购买,而有能力购买的, 又对这些作品不感兴趣。

那之后,我开始留意艺术品市场的变化周期。我发现,周期不同,人们所关注的热点也不同。比如说,上世纪70年代 日本人在全世界的艺术品市场“扫货”,他们对宋元时代老窑的东西很感兴趣,当时一只斗茶用的宋代兔毫盏,一般品相的需要四五万元人民币,好一点的要十几万 元人民币,某知名艺术品经纪人的一个客户就为这样一只兔毫盏和一位日本人竞价,花了47万元人民币买下来,这在当时可谓天价。但三十年后,这位客户再次找 到这位经纪人,想要出手这件兔毫盏,而此时的成交价仅为14万元人民币,这其中还不包括人民币贬值所带来的价格流失。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