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光荣证记录上山下乡的那段青春岁月(组图)

光荣证记录上山下乡的那段青春岁月(组图)

2016-01-26 15:39 文章来源:中国商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QQ截图20160122163021图1

QQ截图20160122163031图2

(原标题:难忘那时的青春之歌)  

与上山下乡相关的物件时下已成为收藏品。这些物件记录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年代,唤起了一代人的集体追忆……

全国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期间。在这十多年里,数千万知识青年来到农村或者奔赴边疆参加生产建设,用自己火热的红心和无比辛勤的汗水建起了一个个农场、林场、科研所,也用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不断改变着边疆和农村的面貌。

知识青年抒豪情、立壮志,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远景。他们的足迹遍及新疆、黑龙江、山东、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云南等省份的十几个生产建设兵团、林场、农场等,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领悟和寻找着人生的价值和真谛。

有人认为上山下乡始于“文革”,但事实上并非这样。早在1955年,北京市的知识青年就积极响应毛主席发出的号召“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组建了“北京市青年垦荒队”,率先奔赴北大荒。当时作为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亲自为他们授旗,从而拉开了全国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1964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1965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予以下发,成为指导知青上山下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从此,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便成为党和政府重要的日常工作。在“文革”刚刚开始的几年,仅上海奔赴新疆参加农业建设的知青就多达10万人以上。从1964年到1965年,笔者身边(武钢子弟中学)有很多位同学也志愿报名奔赴新疆,武汉市至少有数千名知青加入到“支边”行列之中。“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已成为上世纪60年代初期广大青年自觉的行动和最流行的口号。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