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张飙老师的与众不同(组图)

张飙老师的与众不同(组图)

2016-02-04 12:06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9.png

【思赞致远舰官兵】

有一天,台北大雨,我们打车去展览现场,临近的一段路面很湿滑,虽然我提醒张老师要多注意脚下的布鞋,但抵达展馆后就没再关注。直到“下班”时,张老师才略带调侃又不无自嘲地说:“这大半天总算用脚把布鞋‘晾’干了”,我听后顿时觉得惭愧,当时自己竟然一无所知,张老师反而安慰我“没事没事”。返回酒店时,我们又打了一辆车,那位司机师傅从未到过大陆,但从朋友口中知道很多大陆所谓“黑暗”的一面,知道我们来自大陆之后,出言很不客气,每一个字,每一个语气都充满了挑衅,是我多次到台湾从未感受过的。刚开始我还语气平和地与师傅交流,希望能让他的看法有所改观,但师傅太过执拗,我虽然也很不爽,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沉默。抵达饭店之后,我和张老师一同向师傅说再见,本以为张老师会因为师傅的态度很生气,或者责怪我没有据理力争,没想到他却平静地对我说“你不跟他理论,是对的。”这句话,让我受到很大的鼓舞。“夫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一个人要追求真理,但在某些具体事情的处理上,还是要力求圆融,尤其对一些没有必要、没有结果的争吵能避免最好,那不只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智慧。试想一下,对于那位师傅来说,如果我们针锋相对,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人海茫茫,相逢便是缘,只要不是刻意的伤害,都应该胸怀大度,一笑置之。这是我后来所体会的,当时没有和张老师交流,我想他的意思应该也是这样。在台北那段时间,每次打车我都坐在前排副驾驶,总是转过头和张老师说话,以至于后来回到北京,我又一次陪张老师去参加一个活动时,张老师见我坐在前面,随口说了一句,“章程,我们好像又回到了台北”,如同情景再现,我深有同感。

与张老师的交流,自然离不开书法创作本身。在台北的书法交流会上,在往返饭店与展馆的途中,在展览的现场,在每一次用餐的餐桌上,张老师不时会向我讲述他对书法的理解,以及他创作书法的思路和理念。在张老师看来,“笔墨当随时代”,书法家也要与时同行,与时俱进。他说当今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是值得讴歌的时代,因此他才精心设计了很多大主题的个展,讴歌国家、讴歌民族、讴歌党,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张老师说,书法要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书法作为一种表现方式,要提升内涵,就要进行“二次创作”。也即从书写的内容开始创作,诗词歌赋、精美散文都是不错的选择,唐诗宋词也很好,但如果都写前人的东西,则无法体现作为当代人的创造。因此,张老师的每一次个展,每一幅书法作品,都来自于自己的文学创作(本次展览除外)。而因为是个人的展览,如果设计不好,很容易让观众“审美疲劳”。张老师表示,一个人的书法展览,特别要注意变化,不能内容不同但表现形式大同小异。他在创作这些作品时,用了楷书、草书、隶书、篆书、行书、魏碑等不同的书体,每一幅字从布局到书写都煞费苦心。甚至在同一种字体的创作时,还研究和融入了不同时代的特点和元素,并分别加以展示,以求更加多元和丰富。关于自始至终在展览现场接待观众,张老师的理解,则更是深入到了文化艺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他说,展览是给观众看的,与观众交流和分享的,自己接待观众,更能体现对观众的尊重,也更能听到观众的意见和建议。这一点,和很多艺术展览在常人难以进入的“庙堂”之内举办有很大不同。而其根本不同,在于展览的目的不同,有的展览只是给领导看的,或者是给少数人看的,其目的我们无意妄加揣测,自然也无法妄加批评,但把展览办在公共场所,办在公园,办在文化园区,办在军营,办在学校,是一定能够更加贴近观众、贴近人心的。张老师从事过22年记者工作,新闻人的敏锐嗅觉,使得他对每一次展览的主题都有精心的雕琢。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从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到两次关于西藏的展览,再到辛亥革命和甲午战争的纪念,以及本次班禅大师坐床二十周年的展览,无不体现了这一点。其用意,说来也朴实简单,就是希望观众在欣赏展览的同时,感受到更多书法以外的东西,比如人间大爱,比如民族精神,比如爱国情怀,比如英雄气概等等。这些东西,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紧紧相连,甚至可以说,和每一个个人都是紧紧相连的。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