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市场 > 马健:艺术品金融化及其深化

马健:艺术品金融化及其深化

2016-02-25 09:04 文章来源:《艺术品鉴》杂志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007年,中国民生银行发布的《艺术品银行业务发展研究报告》认为:“高收入阶层中有超过20%的人群有收藏的习惯。其中,艺术品价值大约平均相当于其全部资产的5%。这意味着,整个高收入阶层大约可以支付超过其财产1%的部分投入到艺术品收藏。假设全国个人储蓄总额其中16万亿元中有50%属于高收入阶层,则意味着,至少每年800亿元资金在理论上是可以用于投资艺术品的。”事实上,正如苏富比拍卖公司首席执行官鲁普雷希特(Ruprecht)所说:“上世纪80年代,艺术品市场受到日本房地产财富的推动。当日本房地产市场崩盘后,艺术品市场也随之坍塌了。但是今天,我们有俄罗斯的财富、中国的财富、日本的财富、对冲基金财富、企业财富和房地产财富。财富高度集中在经济金字塔的顶层,集中程度比任何人以前看到过的都要高。”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先后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代:从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个人收藏时代(个人资金主导)开始,经历了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的机构收藏时代(产业资本主导),并正在走向当下的艺术品金融化时代(金融资本主导)。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向艺术品金融化时代的重要创新就是艺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出现。

所谓金融产品,根据金融学的定义,是指各种具有经济价值,可进行公开交易或兑现的非实物资产。同样的金融产品,根据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作用,有四种不同的名字,即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资产和有价证券。以艺术品股票为例,对市场来说,艺术品股票是金融产品;对发行者来说,艺术品股票是融资的工具;对交易者来说,艺术品股票是投资获利的工具;对财务人员来说,艺术品股票就是金融资产或有价证券。换句话说,艺术品和艺术金融产品的最重要区别就是实物资产与非实物资产的区别。

虽然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已经从个人收藏时代和机构收藏时代开始走向艺术品金融化时代,但我认为现在还没有真正迈入艺术品金融化时代,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跟进入艺术品金融化时代的标志有关,这个标志是什么?就我的理解,进入艺术品金融化时代的标志,并不是很多人所认为的金融资本注入和金融机构参与,因为这些都只是量变,并没有质变。无非是资金多了,参与者多了而已。最重要的标志是要有创新型的艺术金融产品和服务出现,能够将艺术品实物资产转化为非实物资产的金融产品出现,比如艺术品信托产品、艺术品抵押融资产品乃至艺术品股票。这才是具有质变意义的标志。只有弄清楚这一点,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和定义什么是艺术品金融化。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艺术品同艺术金融产品和艺术金融服务的关系,就好像树根同树干和树枝的关系,艺术品是“树根”,艺术金融产品以及艺术金融服务都是这个“树根”生发出来的。所谓的“衍生”,都是从树根发出来的。

事实上,从艺术品金融化的这个“化”字,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比较抽象,不容易体会和把握。但我们可以用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指标,“金融相关率”指标来定义艺术品金融化。所谓的艺术品金融化,可以用艺术金融产品总量和艺术品市场总值的比率来定义。粗略估算一下,目前的艺术金融相关率大概是0.02到0.03的样子。如果考虑到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的计算实际上是一个很保守的统计,那么这个艺术金融相关率可能还要低很多,因为分母其实比这个数值更大。但我们要知道的是,随着诸如艺术品投资基金和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之类创新型艺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出现,可以使这个计算公式的分子,也就是艺术金融产品总量变得很大,完全能够大于等于1。这就是说,艺术金融产品总量完全有可能做到比艺术品市场总值大,甚至大得多。由于艺术品金融化其实是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我们不妨设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比如,什么时候,我们算出来的艺术金融相关率等于0.5或者等于1了,那么,我们就可以宣称艺术品金融化时代到来了,这是一个比较客观,能够量化的指标,而现在还只是“在路上”。如何才能使得这个进程加快,这就需要艺术金融深化,推出更多更好的艺术金融产品和服务。而艺术品金融化的创新方向,就是往控制艺术品的品质风险、增强艺术品的流动性的方向去不断创新。 

来源:《艺术品鉴》杂志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