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蔡国强:说说艺术怎么样(组图)

蔡国强:说说艺术怎么样(组图)

2016-03-02 08:47 文章来源:艺术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有人会说,中国怎么没有个人主义?很多中国人自私、炫富、不顾公共利益,不愿承担太多社会责任。但利己主义的自私跟个人主义是两回事。个人主义是关于个人尊严和权利的主张和被尊重,同时对社会负有责任。中国在这两方面都缺乏。

中国艺术里缺乏普世的人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是对个人的尊敬,创造个人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寻找最大限度的公平。

回顾1980年代年轻艺术家的反叛精神,是对集体主义的反叛,但基本又是以集体主义的方式对抗集体主义。能不能关注真正的个人?他的艺术探索和言论只代表他个人;他的失败也是他自己;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由此创造艺术社会整体的活力。

在今天,几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群展,雕塑、绘画、行为、装置、影像形式多样,但并不等同于个人主义的多元。对艺术的态度和观念、艺术方法的切入点,以及对所表现的问题,有个人的主张;也许一件作品只是谈自己的性经历,或失恋的痛苦,也能是真正的具个人主义的多元。

文艺复兴的个人主义这一课没有补,就难以大胆坚持个人的艺术态度,创造个人的艺术观念和形式。艺术态度,可以是社会关怀,也可以是对艺术史的颠覆或玩笑;宏观的态度,明确的观念;承载态度和观念的形式。好的艺术家,态度、观念、形式三位一体。

若只是表现主题,比如中国生态问题,若风险只是来自政治的压力,作品则面临可能没什么艺术价值的风险。当想在艺术史上玩出个形式,为此不懈追求,却是一个孤独、危险的赌注,因为不知道结果,也许一辈子也逃不出现存风格的阴影。中国艺术家很聪明,只是缺乏游戏艺术史的胆略和大智慧;很少有人在想,让世界看看油画还可以这样画,建筑、服装可以这样设计,电影可以这样拍!而西方三不五时就出一个狠的。艺术上,不说美国法国,英国虽然少有艺术流派,但常冒出一个个奇特的坐标式人物,如透纳、摩尔、弗洛伊德、培根、霍克尼……

一个艺术家好不好玩,看有否给自己难题,没难题才是最大问题!没难度的创作是在消耗,可是新的地平线在哪?现有的空间所剩无几,这样苦苦挣扎的乐趣是真实而有力量的。

艺术系统很热闹,但艺术家要小心变得像动物园的“宠物”,肥壮但不凶猛,容易被系统“吃掉”。应该像山里的野兽,不那么容易被豢养。这样的状况,不仅中国,世界各地都有,做艺术家似乎太容易。当然在这里主要是针对现有艺术界的一些现象说事,还有很多条件困难的艺术家,甚至在为生存奋斗。

说做作品

大量艺术家谈方法,不谈方法论。方法跟方法论是两回事。方法论是最根本的方法,是方法的方法;正如哲学是最根本的思想,是思想的思想。

创造力离不开个性,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其实很有个性,创造了很多方法和方法论。虽然社会那么封闭,但中国的《易经》是提倡个性的。“易”就是变,寻找“道”。宇宙万物,包括方法,都是万变,唯一不变的是道。中国文化的精神符合自然宇宙的变化规律,相对西方,比较不受神、宗教等规矩限制,本应更百花盛开、生机勃勃。

中国戏曲影响了现代西方戏剧的发展。即使是写实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需要以中国戏曲的写意为镜映照自己。之后的现代主义流派,从中国戏曲里得到许多启发和信心,原来舞台可以这样呈现。比如京剧《三岔口》,一张桌子两条凳子就是旅店,亮光下可以演绎黑灯瞎火里的打斗。戏曲创造能让观众进入的氛围,舞台是万里河山,有千军万马。十人出来,拿旗哗哗哗,就明白十万大军上战场。观众不会感到可笑,而是欣赏这样程式所展现的象征性美学。舞台上有人把一对情侣的眼神打个结,两人就定格在那里,其他人继续演绎故事。在这里,时间对那两个定格的人是不存在的。唱着唱着,对着那不存在的绳子一剪,两人又活了,接着当下演。相对西方,中国的舞台上,以自己的表演方法和背后的方法论,形成独特的戏剧观念。

今天的中国艺术缺乏形式主义,常担心形式大于内容。其实形式本身就可以是内容,也可以先是形式的发现和探索,延伸出理念、态度,甚至内容和意义。其实中国古代重视形式,书法就很具形式主义;虽然很多还是从模仿开始,再找到个性,但最终笔墨就是形式,自成价值,可以和书写者的人品、书写的内容分开被欣赏。

风水思想有明确的方法论,还有一个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建皇帝陵墓,要看山形气脉,找到最佳穴位安放棺木。数年建设中,怎么向皇帝汇报建设进展?用一丈长棍子,一丈丈测量。一丈丈组成一个个连接的方格,每个格子的角有一个代表高低的数字,回来即可做成模型。现在看来很科学,和电脑上的三维建模一个道理。陵园入口处,牌坊如画框从广瀚自然围合、勾勒出墓园景色,也间隔阴阳世界。设计的功夫都在脚下,站在路上远望,祖先的陵寝在主山、背山下安详、静穆。长长的墓道如果笔直走去,大山脚下的陵寝会有孤寂感,所以在路上设计一个半月形的转弯,左右一转就看到两侧群山绵绵,陵寝被大自然怀抱。弯道之后又回到直线。本来越向前行,陵寝建筑群相比背后山峦会越发高耸起来,于是特意让路面悄悄高起,产生陵寢与山峦间关系的轮廓不变的步移景滞,和自然凝为一体、永恒相处的感受。靠近陵墓前先过一座桥,之后路面直下,祖先陵墓会蓦然高大起来,超过背山耸起,敬畏之情油然而生……离开祖先陵墓,返顾案山、朝山一望无垠,象征前程远大。进来时的牌坊越来越大,朝山越来越近,最终充满在牌坊的中间大框里,鼓励后代勇敢面向江山,建功立业!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