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吕澎:思想与观念是捍卫绘画存在的武器(组图)

吕澎:思想与观念是捍卫绘画存在的武器(组图)

2016-03-10 08:27 文章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绘画的产生也许是古老的,但关于绘画的思考与实践却是今天的。西方已经接受了绘画继续存在的事实,就像人们接受了装置与综合材料的事实一样,重要的是思想,不是材料,是通过材料进行思考的艺术问题,显然,绘画不限于象征、描绘、陈述与隐喻,它是思想的载体和无须扔掉的有效托词,就反应、刺激大脑的思维与内心感受来说,绘画仍然是思想与无意识的工具。

中国画家对西方绘画的反感或没有兴趣,一开始是因为历史与传统导致的视觉习惯差异,同时也是因为文明标准与文化立场的不同,直到20世纪20、30年代,那些坚定传统立场的画家对欧洲绘画的不适应甚至不恰当的理解也不简单是因为出自对那些从法国、英国以及意大利回国的年轻同行的嫉妒,而是本能地意识到西方人用丹普拉或者油性颜料完成的绘画与中国人使用毛笔、墨汁以及矿物质颜料在纸或绢上的绘制有出发点、目的、气质以及趣味上的明显不同,他们想不出什么有效的办法能够将这两种绘画结合起来,以创造时代的艺术,因为在实际的绘制中,几乎没有一个画家找到了一条产生共识的“中西结合”的路径,例如潘天寿并不同意林风眠的实验,他甚至干脆认为应该将“中国”与“西方”的绘画视为两座高山,不能,也不需要相互攀比与诋毁,各自都有自己的文明高度。彼时,无论是从欧洲回国还是国内的批评家与历史学家都没有为潘天寿的这个感受提供充分的分析与论证,而画家们却因为各自的语境和感觉的任性继续着他们的绘画实践。实际上,在这个时候,中国画家开始面临着绘画观念而不限于趣味或审美上的难题。林风眠的绘画是关于“中西结合”努力的一种结果,人们很难从传统趣味或西方观念上去进行评估,这是他的绘画作为实验性与观念性的案例被载入艺术史的主要原因。

从1949年到1978年的工具主义绘画在这里无须过多讨论,从80年代开始的绘画实践借助了西方(主要是欧洲)的现代主义,作用是多重性的:打开思想与寻求绘画的可能性。这时的问题是,由于历史的原因,50、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缺乏自身传统的最基本的知识,理解与体会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他们几乎是在伴随着西方哲学与其他人文思想的引进的同时去接受西方艺术的,这从一开始就将绘画的实验放在了西方艺术的逻辑上。尽管中国艺术家早已经在书本与画册中了解到绘画面临的危机,但是,正是1985年年底的劳申伯(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展览,直接刺激着中国艺术家对绘画和艺术概念的重新审视。很快,由于市场经济与全球化趋势,西方艺术的信息在中国的传播不再是问题,不同时期的艺术信息以及复杂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艺术家遭遇到了新的困惑:主要用油画颜料或者丙烯完成的绘画是否会因为被认为是“过时的”或者受到欧洲(西方)“绘画死亡论”的影响,以致难以继续实验和推进?在眼花缭乱的综合材料占领巨大空间的“艺术”出现在美术馆时,什么样的绘画仍然具有艺术史的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讲,这个问题与西方艺术家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回答这个问题的结论已经在前述中表明,这里可以提示的是:特殊的文明与历史背景,有可能给中国艺术家提供区别于西方艺术家的特殊资源与可能性。一位西方艺术家和一位中国艺术家在面对普桑和范宽的作品时会有怎样的不同感受与认识?他们之间在感觉与思维上的差异显然不限于DNA的不同,而是各自的一种与地理环境有关的文明与文化背景所致。画像砖与古代图像,更不用说书法与五代之后的绘画对中国画家的浸淫已经远远超过了图像与符号问题,这种深植于血液的知识经验已经为今天越来越有可能看到和触摸到传统文明的中国艺术家提供了难以替代的差异性与可能性。

关于绘画,我们再一次回到了让今天的西方批评家和艺术史家困惑的对象上:如何看待用毛笔、墨汁以及特殊纸张和绢素完成的绘画?如何去理解和认识看上去距离传统绘画似乎并不太遥远的那些新作品?在一个科技无时无刻不在迅速发展的今天,在想象力、智力与思想可以借用任何手段、材料与方法去完成艺术的今天,那些没有脱离文房四宝的绘画究竟该如何看待?在什么层面上,这种绘画可以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当代绘画发生时代意义的关联?人们一直不断回答这类问题,这里能够简洁陈述的是:既然材料本身并不是艺术的重点,那么仍然只有不断产生的思想能够承担起绘画的责任。在一本关于绘画的小册子《通过绘画思想》(Thinking through Painting: Reflexivity and Agency beyond the Canvas Sternberg Press 2012)里,作者Andre Rottmann在序言“关于绘画的韧性”(Remarks on Contemporary Painting‘s Perseverance)中写道:today, painting tends to emphasize the apparatus of its appearance and the conduilts of its circulation。中国批评家或艺术史家会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绘画被认为在倾向于思想与观念的表达的同时,也可能会承载区别于西方文明的气质与趣味,这样的差异性是微不足道的吗?目前没有统一的意见。可是,对中国绘画传统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会同意: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特殊的气质与趣味,能够将思想与经验转化为一种特殊的绘画,这似乎是在说因此可以构成由不同艺术家共同完成的当代绘画中的一部分。

绘画永远是通过艺术家来审视自己的,绘画的可能性就在绘画自身,艺术家通过对绘画的否定与反抗,来争取绘画的生命。绘画可以借助任何手段与方法来呈现自己,并让自己保持不朽的韧性。

由于19世纪以来的世界大同梦想的破灭,尽管有全球化的经济力量在推动新一轮的世界主义潮流,但对生活与经验有体会的人会发现:不同的文明背景与历史文化仍然将这个地球的人们划分为不同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趣味倾向的人群,试图寻找到一个共同标准的努力是没有意义也无结果的,文化艺术的影响力来自创造性以及对创造性的合法性认可,而合法性的基础则依赖于经济、政治以及综合实力的权衡。

来源:雅昌艺术网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