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水墨艺术在当代的多元发展(图)

水墨艺术在当代的多元发展(图)

2016-03-16 08:57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展览邀请了来自全国的12位重要的当代中国画家,展现他们的近期创作和精心探索。对于这些画家来说,语言怎样在观念表达中恰如其分地展开叙述,工具和技术怎样在创作中推动表现的力度,笔墨与色彩怎样在艺术家手中魔幻般地超越原本的文化属性,始终是问题所在。如果说现代艺术发展的作用是视觉形式的拓展,后现代艺术则是把艺术变为无所不在的生活状态,这是从“形”到“态”的演变。从参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中国画家在笔墨与色彩、造型与图像、工笔与写意、传统与现代等不同方向所进行的学术耕耘,看到他们为建构具有中国气派、文化特性的当代中国画所做出的努力。

深化研究力度 填补时代样本

本次展览项目自2014年3月通过与策展人殷双喜深入讨论,最终确定展览命题为“色界变象”。2014年8月完成展览策划方案的拟定,10月开始前期艺术家工作室以及对学者的考察和调研。2015年1月正式对艺术家以及学术支持提出书面邀请,最终邀请了12位参展艺术家参与到本次展览项目中,并收到殷双喜《变古则今 赋彩制形》、彭德《水墨画的色彩背景》、牛克诚《“众色”与“赋彩”——中国古代色彩认知与表现的一个考察》、章后仪《限制与自由——“色彩”之于当代水墨的新扩展》和《四个色彩之于当代水墨的新推论》5篇学术论文。除了这5篇书面论文外,我们还通过三个方面的活动,深化了研究力度。

首先是艺术家口述文献。自2014年的秋天,武汉美术馆就开始了对当代水墨艺术家就“色彩”之主题的持续采访。截至2015年4月,共计采访艺术家13名,采访足迹北至北京,西至敦煌,南至深圳,东至杭州,最终整理访谈录音40余小时,访谈稿20余万字,成稿13篇。完成了当代水墨艺术家对于“色彩”问题的时代切面,形成颇具价值、有一定针对性的口述文献资料。这部分文献资料最终结合艺术家的作品呈现现代艺术家们对于“色彩”的个体使用方式、观念认识和价值判断。这大量的口述文献通过专业媒体以及展厅印刷片段的方式与艺术家的作品形成互文,使观众在观看展览时能更好地理解当代水墨,理解展览主题。

其次是学术研讨会。在2014年4月,我们邀请了艺术家、批评家、理论家、资深媒体人共同召开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是“色彩中国:中国画中的色彩观”,就水墨艺术中墨与色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创作心得展开新一轮的探讨。会上大家以自身实践经验、各自观察所得激烈讨论了中国人的色彩观、中国艺术的色彩现象。

再者是艺术家专题讲座。展览开幕前夕,我们邀请到了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也是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钟孺乾在武汉美术馆报告厅进行了“墨彩纠结”专题讲座,在讲座中,钟孺乾先生就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墨”与“彩”的演变过程讲述了自己的创作经历。

扩展公共教育模式

在国内美术馆的展览经验中,公共教育活动往往通过一次性的现场活动来实现。但在本次展览中,我们则通过为期两个月的展览陈列,扩展了公共教育活动的模式。它包含了两个章节,分别是:中国画传统颜色原石及材料展示以及墨彩华章——传统中国画经典图卷。在第一章节,结合中国画传统颜色原石以及材料的实物,我们还就传统颜色的制作方式进行了书面的阐释。第二个章节,则是将经典图卷通过影像的方式加以配乐在展厅中呈现,丰富了展览内容,也增加了观展的趣味。

除了陈列的公共展示项目外,我们还举办了“美艺坊活动·粉本填色”系列活动。活动对象针对所有对传统中国画感兴趣的观众以及小朋友。中国古代绘画多先施以粉本做样,后在此稿本基础上作画。“粉本填色”活动邀请了中国画专业老师指导观众在美术馆准备的粉本上,依据传统中国画填色之“三矾九染”之工序对粉本进行填色,最终完成一幅传统中国画作品。此系列活动先后在展期的公共休息日共举行10余场。

“色界变象”作为“水墨文章——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的第四回,已褪去了前三回摸索办展的忐忑心情,更加关注展览本身的学术高度与质量,进而在美术馆行业树立自身的学术定位。更通过多种形式去发现、研究、记录时代的艺术家和艺术现象,从而引起专业范围内的高度重视。简言之,它在一手文献深度挖掘、媒体传播广度、公共教育推广方面均可圈可点。作为系列展览,本次展览从研究方法、成果展现上都有着优秀的表现,为水墨艺术的“色彩”专题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时代样本。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