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国画 > 周亚鸣国画作品欣赏

周亚鸣国画作品欣赏

2016-04-13 08:26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10.png

而在色彩方面正经历着形成色彩系统的意义深远的变化。这一变化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变化体现在色彩的“象”的拓展方向。它从社会文化的图识性、象征、寓意性,向人伦的情感境界的拓展与转化。第一个过程是由“五色”向“多彩”的变化。比如唐至五代人物画,宋人的花鸟、山水画。在这一变化中,将孔子认为的“素以为绚”,变化成服务于形象的深入刻划的需要(就是理论家们所说的“宋画写实”的谬论);第二个階段是将人文情性的复杂多变与“多彩”的印照,比如南宋至元至明人的多重探索。如南宋的王诜;元代的赵孟頫、钱选;明人的沈周、仇英、恽南田等等。第三个階段是将情感的秩序变化与色彩的符号系统的逻辑性相统一,形成道与体的必然结构。当然色象的这种发展并不是自觉和主动的。因为,宋元之间的主要精力是在笔墨方向。如果元人在色象努力上有些许自觉的话,那么钱选以后这一探索几乎停止。明人的努力成果几乎未能超越元人。沈周与恽南田的努力亦然。虽然在“没骨”上有所建数,那也应归纳到“书写在用色中的体现”的範畴。

第二个方面 ,既在色相间如何运用色矩,并在光谱变化中实現色相配组的逻辑,以及由此形成的对比与演译。以色相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易变的逻辑规律,来勾通与观者之间的感觉经验,并上升为情性易动。同时,将这一易动与人们的文化心理相同一。因此,中国画将通过这一努力,将色相的符号逻辑的建立,作为传表人文信息的途径,从而达到美育社会的目的。这一过程,从表面上看与西方色彩变化的进程貌似相同。实质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其一,早期西方色相从属于神体的表现。色相并无单纯的观念承载。到古典时期,西方色彩从属于物体在特定环境中的刻划。直到近代,西方发现了光谱关系,因此从“印象派”到“表现主义”,人们努力表现世界在不同环境中的光谱表现;如果印象主义还只是通过感觉來捕捉光谱的话,那么到表现主义階段、以及现代派的兴起,色相都在寻找与生物感受相应的关系。而色矩逻辑却越来越科学、趋向设计化。直致产生“大美术”、“泛艺术主义”。当然,在这一过种中,也分化出了对笔触的探求,但却走向了更具生物性的物质肌理的研究的方向。这也与西方定性人性在生物欲求的绝对价值的思想相一致。它与宗教的神性人文形成二元对立与统一的关系相吻合。从毕加索之后在现代西方绘画中,色相研究越来越数学主义。形成了色块间的“点、线、面主义”(构成、波普)。因此肌理对应材料主义;而数学化对应出结构、装置主义等;再与自然主义、环境生态等相对应,于是“泛美术主义”就成为了必然。当然也是科学主义之必然。因此,当绘画被“解放”的同时,也被“解构”了。如果我们想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与中国画色彩发展的路径相似的因素,大概只有在“印象”階段。画家通过感觉来寻求色相逻辑这一点上。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不同的,而且发展的路径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中国画色相探寻,不但依据感觉而且要形成较稳定的经验,从而形成经验逻辑。而西方绘画的发展一方面趋于数学逻辑;一方面又是肌理的生物滥觴, 真是水火二元。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