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王春辰谈艺术批评与策展人的作用(组图)

王春辰谈艺术批评与策展人的作用(组图)

2016-04-14 08:23 文章来源:东方美术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教授、博士、著名艺术评论家、著名策展人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教授、博士、著名艺术评论家、著名策展人

2016年3月30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著名艺术评论家、教授王春辰在中央美术学院就中国艺术批评、策展人的身份定位等方面问题,接受了《东方美术报》和广东电台文体频道经典1077《东方艺术》栏目的联合专访。

王春辰指出:艺术批评、艺术理论研究,美术史研究,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而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人口总量庞大的城市来讲,比例太少,虽然已经有相当多的学术机构,从事艺术批评、艺术理论研究,人数看起来也不少,但从总体来讲还是不够。王春辰说,在艺术评论和批评领域,还缺少更优秀和高水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了这个领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王春辰希望,美术研究、批评领域,应该继续涌现一大批专业的优秀人才。他指出,中国的艺术家群体非常庞大,要建立与此相对应的策展人,批评家和艺术研究队伍。

王春辰教授说,策展这个新的职业功能,在中国发展的并不充分,虽然人数已经不少,就像走在大街上,一片树叶砸下来,都能砸到一堆总经理一样,策展人队伍良莠不齐、鱼龙混珠的现象较为严重,所以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对策展人身份和功能的认识问题。他在解释策展人概念时说,策展人最初的工作是美术场馆的管理员,再后来就成了研究者,是研究藏品的专业人员,是一个很有研究和学术意味的职位。而现在,艺术的发展已经超出了美术馆的系统,艺术家的不断涌现,大家都有需要组织展览的需求,并希望有专业的人去做,那么这个筹备展览的人就是叫策展人。王春辰说,在中国的八十年代,组织展览的人没有名分,后来和国际交流多了,发现原来还有一个说法叫策展人,那么大家约定俗成就将组织和策划展览的人统称为了策展人。

然而,王春辰对当下策展人名称的被滥用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作为一个专业的策展人,要有一个专业的属性,这个专业属性的认同是在这个行业里逐渐逐渐形成的。什么是好的批评家和好的策展人,是不可量化的,你水平的高低一定是在行业内大家共同认定的。王春辰教授结合策展人这个职业的特点指出,策展人的职业功能,确实跟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展览只是最终的结果,决定这个展览成败因素很多,展览之前要做大量的工作,包括要对参展艺术家有足够的了解,包括撰写文章,包括了解这类艺术的价值,包括他在历史上处于什么地位等等,如果这些都不清楚,就肯定无法胜任策展人的工作。王春城强调,策展人实际是学术的研究者,是关于艺术特定环境的研究者,不过,这只是一个已经发生了的艺术,然后你去研究。对策展人而言,上述的艺术参与是一种比较被动的,而另外一种却是带有创造性的艺术参与。王春辰解释说,这种创造性地艺术参与,就是在很多事物还没有发生时策展人就已经参与其中了,他要和艺术家一起工作,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他自己的发现、表述自己的观念。王春辰指出,现在的展览与过去已然发生了很多变化,需要的社会联系更加广泛,策展人需要将很多人组合在一起工作,他就要像纽带一样,他的工作带有强烈的创作性,他已经介入到实际发生的艺术创作中,他本身已成为了艺术的一部分。

王春成教授的理论告诉我们,策展人既是一个理论的研究者,又是一个社会的活动家,他所构思的每个想法,都要围绕某个概念,展开讨论和论证,最后在展示的空间里呈现出来,最后你会发现它的落脚点不是讨论艺术品,或者艺术价值,而是通过这样互动作用、体验作用,让没有参与到这个项目的人通过策展的行为,最后也产生一个交流的作用,通过展览去想去谈去听,最后去理解这件事,这就是现在策展人存在的意义。

王春辰教授认为,策展人和专业的学者研究是有差别的,因为到最后总是要出现一个展示的结果,而学者只需要研究,最后出版研究成果即可,而不用考虑实际的物品出现在公共空间里,也不需要把相互关联的事情集合到一起,所以,策展人和纯粹做学术研究的人考虑问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