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时振华:“画”说建希(组图)

时振华:“画”说建希(组图)

2016-04-26 11:24 文章来源:东方书画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似乎中国的文学、书法、戏曲、中医、武术以及各种技艺和绘画一样都是这样传承:先是“临摹”师傅,继而“临摹”前人,尔后遍“临”各家,最后才是自立门户。这有可能是中国画学习的最为直接的门径,或者说是不二法门。之所以要说这些,是因为建希也是如此画出来的。建希和5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画家一样,生不逢时,从上学起就在各种运动和变革中左冲右突,摸爬滚打,文化的“命”革的比较彻底。在无书可读,无画可看,万马齐喑的年代,如同建希与我这样的喜欢画画的少年,即使对绘画酷爱,也只有一条路可走——偷偷摸摸的拜老师,以临画稿的形式,临摹,临摹,懵懵懂懂的临摹……对古人和老师的崇拜,让我们觉得这样学画是天经地义的,当然也就乐此不疲。不存在像现在的众多美术院校的学子,陷入进退两难的维谷——既要全盘接受西画的理论,又要重新认识传统;既要讲透视光影,又要找回笔墨,瞎碰瞎撞,如坠五里雾中,一片混沌……

哈!如此说来,建希和我等倒成了幸运的现代美术教育的“漏网之鱼”,误打误撞的走了条较为纯粹的国画学习的“野路子”。因为不是学院出身,连我们自己都觉得这样学画是“业余耍”。“业余”没有什么不好,一部中国美术史,自宋以后,处处都写着业余二字……

建希是我四十多年的画友,十几岁时共同得到了建希的父亲——著名画家孙立荣先生的启蒙。1975年我俩又同年进入当时潍坊唯一的有绘画专业的工艺美术研究所。跟随潍坊卓有建树的画家和老艺人学画的同时,着实的画了多年的宋画小品、国画屏风以及近现代大家作品的复制等等所谓工艺品出口的任务。笔上的功夫也伴随着日复一日大量临摹复制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了。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