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国家收藏的眼光和责任

国家收藏的眼光和责任

2016-05-23 08:18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当前,很多知名艺术家或家属已经认识到作品最好的归宿是美术馆,但还没有考虑好具体将作品捐赠给哪所美术馆,这就需要我们提前好多年去服务。所以,艺术机构的管理者应该用心去和艺术家及其家属交流,任何事情,只要我们注入了情感,真诚地付出,对方就会被感动。所以在捐赠问题上,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除了主动联络,还要踏实地做好基础工作。

美术文化周刊:你谈到了美术馆应该注重服务意识、服务品质,改进服务方式,那么从收藏的角度来讲具体要如何做呢?

王明明:美术馆或其他收藏机构对于收藏品涉及两项工作,一是要清点藏品,二是要展示藏品。北京画院的收藏历史已有数十年,但当年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展示。这数十年中,各个画院做得都不太好,有的只是收进来,藏品有可能一辈子都再没有打开,我们画院也有这样的情况。因此,当我2000年主持北京画院工作后,进库房整理齐白石的作品时,发现包裹作品的柳条包还没有开封过,这说明,我们这些收藏单位之前是不注重研究和展示的,或者说研究和展示得很不够。收藏机构应该有文化担当和社会责任,要经常将作品展示于人。

这也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即艺术家如何选择美术馆进行捐赠?如果从捐赠者的角度讲,我建议艺术家或家属应该将作品以某个美术馆为主,有针对性地捐给多个美术馆,也就是俗语说的“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这样可以增加捐赠作品的利用率和曝光率。因为如果艺术家毕生的作品都捐给了某一个美术馆,而此美术馆既没有更多的场地来展示,又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研究,那这些作品只能慢慢沉寂下去。

因此,艺术家或家属在捐赠之初就应该与美术馆达成协议,明确藏品的展示方式和时间,并保持与美术馆的互动交流,督促美术馆履行承诺。

走出去

吸引国外观众进入解读系统

近年来,随着文化部推出“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各地美术馆的藏品进入公众视线,但同时也引发了民众对于馆藏作品出镜率到底有多少的追问。美术馆的藏品利用率受到质疑,部分美术馆作品入藏便被尘封,缺研究少展示,修复、保管情况不佳等也会受公众指责。

美术文化周刊:国家收藏的目的不是藏入深闺、束之高阁,而是要加强利用,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藏品的有效利用您有何建议?

王明明:首先美术馆应该做好学术规划,开展系统性研究工作。美术馆集典藏、展示、教育、研究、观众体验于一身,它处在时代发展的思想前沿,并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思潮密切交织。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看做追寻文化问题、进行文化反省和批评的最佳现场。这样一来,美术馆便在文化建设的浪潮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并肩负起不容推卸的责任,而美术馆的学术定位与学术形象的鲜明与否,则需要取决于学术决策机构的思想深度、学术理念以及文化洞察力。所以,美术馆应在自己藏品的基础上,着眼于对文化历史积淀的再梳理。应该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出版研究专著,举办学术研讨会、公众讲座等活动来提升学术影响力。十几年来,北京画院不仅对齐白石作品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研究,先后出版了十几本画册文集,而且把所有藏品都整理了一遍,出版了北京画院藏山水、花鸟、人物等精品集,还包括许多艺术家的研究集册等。同时,我们还扩大了研究队伍,结合研究成果策划了很多展览。目前研究部是全院最大的部门,这些研究人员撰写的藏品分析发表在不同刊物,使藏品不断去和观众见面。因此,我们对藏品的利用在社会上反响巨大。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