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我们无处安放的传统文化:端午节传统习俗面临缩水

我们无处安放的传统文化:端午节传统习俗面临缩水

2016-06-08 13:28 文章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与身份不符的“瘦身”

“端午节是一个保护的节日,更像是古代的儿童节。”秦岭是大连市戏剧创作室副主任、研究员,曾担任大连市非遗评审专家,“端午节与其他传统节日欢乐吉祥、祈祥纳福的氛围有所不同,避邪是端午节的主题词。”

秦岭说,在传统习俗里,因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魑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所以这天要集中为孩子消灾防毒。

这种说法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明息息相关。秦岭告诉记者,在平民百姓对生命健康尚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时,平时尤其是某些节令避邪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民间一向注重端午节,虽然不强调节日的仪式性,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却发自内心。

于是,在端午节期间,用以避邪的手工饰品便风行起来。早在东汉时期,学者应劭撰写的《风物通》便记载了五彩绳的习俗,“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不可否认,端午节是一个意蕴独特的节日,既有热烈奔放的一面,也有凝重端庄的一面。划龙舟的热闹与祭祀屈原的凝重,使这一节日意蕴丰满,价值、影响不可低估。

因此,端午节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为全民所共享;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其中就有不同寻常的价值。

据悉,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理由正是因其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辟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因地域差别而略有不同。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但目前,端午节的“身份”,与其被“瘦身”为粽子节的现实有些不符。

“端午节尤其是节日中的很多民俗被‘遗忘’,这种现象与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有关系。作为农业社会的产物,端午节最初的形式、内容与农事活动密不可分。但随着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城市生活的高度现代化,农耕文明逐渐被工业文明取代。”在北京从事多年民俗文化研究的媒体人姚健对记者说,“城市中除了大厦就是街道,龙舟自然无处可划;城市建筑除了钢筋就是水泥,防盗门也没有缝隙可以插艾草、挂菖蒲。这样看来。吃粽子过端午节成为最便利、最快捷的方式。”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