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我们无处安放的传统文化:端午节传统习俗面临缩水

我们无处安放的传统文化:端午节传统习俗面临缩水

2016-06-08 13:28 文章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非遗短板需法治弥补

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端午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意味着我国通过法律的方式确定了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为保护传统节日提供了法律依据。从此,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不再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的一个编码,而是真正成为法律调整的客体。可以相信,国家强制力的介入,能够将传统文化保护以法条形式呈现给社会大众。”姚健说。

然而,多位受访专家也表示,在新形势下,包括端午节民俗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下去,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就是大环境的变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它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态和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趋势下,它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像昆曲这样古老的剧种,如何在科技如此发达、信息交流如此快速、文化如此多样化的今天去吸引更多年轻的观众,这太难了。所以,我们需要营造和培育一个新的文化生态,这是根本,但这是需要时间的,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分析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文臻认为,实现法治化保护是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目前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用好法律。运用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要执行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还要考虑如何通过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进行具体的保护。

“之所以要考虑行政法,是因为地方政府的非遗保护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首长的意志,要规范这种行政行为,就涉及到行政法;另外,非遗与经济联系密切。如剪纸、皮影等,传承人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商品,流向市场;对于舞蹈等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表演也可以获得经济利益。所以,非遗保护也涉及经济法领域的问题。”胡文臻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探索如何以经济法为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相关利益者追逐利益的行为难以通过其他某一部法律来解决,可以考虑探索以经济法作为各方利益行为的法律调整准则,用经济法调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经济属性。”

此外,在马盛德看来,要进一步促进地方保护措施的落实,“我们建立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评估制度和监测体系,这是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每一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申报时都制定了保护规划,国家的法律规章也对这些项目的保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划和规定执行得怎样,要建立一个评估制度,以自我评估为主,发布评估报告,接受社会监督。项目评定之后,保护传承得怎样,也需要动态监测”。

原标题:端午节传统习俗面临“缩水”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