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劳森伯格在尤伦斯:重启30年后的中国之旅(组图)

劳森伯格在尤伦斯:重启30年后的中国之旅(组图)

2016-06-14 09:58 文章来源:artnet新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罗伯特·劳森伯格图片:致谢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罗伯特·劳森伯格图片:致谢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在历史的回望中,1985年劳森伯格的中国之行似乎成为了一次具有启蒙意味的事件。如何在30年后 重新审视这次造访,又该如何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语境下再次诠释劳森伯格、打开关于他的新讨论,是此次展览想要抛出的问题;此外,“劳森伯格在中国“也将与今 年稍后开展的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旧金山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劳森伯格回顾展形成国际对话,在全球性的视野下联手重访这位美国艺术大 师。

面对劳森伯格惊人的创造,我们或许无法找到一条便捷而“正确“的观赏路径,但这其实也并不必要——正如劳森伯格自己所言:“如果我能够向任何人展示这个世界属于他们,属于每一个人,那这项作品就是成功的。”

artnet X Susan Davidson(古根海姆美术馆资深策展人)& David White(劳森伯格基金会资深策展人)

可以谈谈此次与UCCA的合作是如何开始的吗?

S:我只能说是两个拥有同样愿望的人终于相遇了(笑)。我知道尤伦斯艺术中心很多年了,当劳森伯格 基金会提出想要把《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带到中国来的时候,我认为UCCA是最适合展出的地方。我当时想要亲自见到田霏宇,和他认真地推进这个计划。于是有 一天我们谈了很久,田霏宇非常了解我与劳森伯格基金会在工作上的长期合作,他也强烈地表达了他希望能够在中国做一次劳森伯格的展览,我立刻对他说:“这真 是太好了!我其实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这个项目是一年前启动的吗?

D:对,大约是在一年前,但实际上对于基金会来说,一年的准备时间有点短。

S:田霏宇先拜访了基金会,等他回到中国以后,写信告诉我们计划可以在一年内实施,我们看了看时间表,说:“好吧,开始干吧!“

劳森伯格先生在1981年开始创作《四分之一英里画作》的时候,绝对想不到未来有一天这件作品会在中国展出,为什么将这件作品的首次完整展出选择在中国?

S:当我和田霏宇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知道我们都需要这件作品。《四分之一英里画作》是一件美妙而复杂的、沉浸式的杰作,它值得被更多的人了解、感受。中国有太多的观众了,我想中国的分量配得上作品的分量,所以我们决定在中国展出它。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庞大的尺幅对展览空间构成了不小的挑战。此次展览对作品的展出方式有所调整吗?

S:我们雇佣了一名德国的空间设计师为此次展览量身定做了展陈计划,结合UCCA大展厅的具体情况,设计师对展出方式做了相应的调整,但作品依然是按照自身结构渐次展开的,画面于某处停止,又转过墙壁继续新的叙事……作品在墙与墙之间的起承转合非常自然。

D:《四分之一英里画作》此前的展出空间都是开放式的,作品环绕四周铺陈开来,并没有任何墙面的阻隔;这次我们首度决定在展厅里搭起墙面,作品会将以崭新的、与过往不同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中国夏宫〉研究》(Studies for Chinese Summerhall)也是此次展览将要展出的重要作品。展览是否想要通过这件作品激发出更多的与中国相关的讨论?

D:这次展览叫做“劳森伯格在中国“。劳森伯格1982年来到中国,他当时带着自己的照相机拍下了许多照片,后来集成了两套作品。这是劳森伯格艺术创作中唯一的彩色照片集。劳森伯格带着自己的相机去过很多地方,但这一次,我想这是他与中国的互动。

1985年劳森伯格在中国举办的展览“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ROCI China)曾使当时的中国观众备受启发,此次展览与30年前的那场展览有何联系?

S:我们首先要考虑时间的问题:“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ROCI China)发生在1985年,而《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完成于1998年,所以其后近13年的创作成果并没有在1985年的展览上得到体现,因此我想这两 场展览并没有直接的联系。30年前的那场展览是对1982年劳森伯格造访中国之旅的一次总结;而此次展览展出的《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则可以看作是劳森伯格 艺术生涯的索引,因此展览重点落于探索其一生的创作。

我们应如何看待劳森伯格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独特地位?

S:我认为劳森伯格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来说有种“前辈“(predecessor)的意味。他来到了 中国,他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他为当时中国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一种学术体系外的视野。安迪·沃霍尔也差不多同时“抵达”中国,但我想劳森伯格最为与众不同的一 点在于,他带来的并非是自己的“个性“,他带来了自己的“作品”,人们面对劳森伯格,看见的并非是一位“艺术家“,而是真实的“艺术”。

30年过去了,中国和中国的观众改变了很多,我们该以何种方式将劳森伯格的作品置于中国当代的社会环境中去?又该如何使其与中国现在的观众群体发生联系呢?

S:来到中国后最让我感到震惊的事情是这个国家所释放的“能量“:北京的大街上塞满了年轻人,充满 了活力,我希望他们可以来UCCA看看劳森伯格这位“前辈”,30年前的观众可能很多都不在了,但如今我们似乎有了更多的观众。劳森伯格是被记录在历史中 的人,他有能力触摸到最深、最广的地方。我希望中国的年轻人可以和我一样感同身受。

在来看展览之前想提前与观众分享一些观展建议吗?

S:打开双眼,看一遍,再看一遍,我想这也是劳森伯格的愿望。

来源:artnet新闻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89101112131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