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顾风:艺术的突破要靠文化的引领(图)

顾风:艺术的突破要靠文化的引领(图)

2016-06-14 10:18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作为江苏省文博专业的学术带头人,顾风最早为 外界认定的身份是“有才情的书法家”。他自幼在祖父、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此后又得到舅祖昆明周岳年,扬州孙龙父,苏州王能父,上海翁闿运、郭绍虞,南 京林散之诸名家的指导。青年时代曾在高校任专职书法教师,后调入扬州文保单位,此后几十年一直致力于扬州古城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并为2014年中国大运 河的成功申遗奉献了人生的黄金岁月。顾风说:“大运河申遗工作让我跳出扬州看运河,视野更加开阔,能够更加系统地看待中国文化艺术的流动、传承与延续。展 览中就有好几幅作品涉及这方面内容,比如对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功过评价等。”

从古文字中寻找书写灵感

“广陵潮”主题书法展览分为3部分:“地理行 政篇”“文物考古篇”和“文化艺术篇”。“文字”无疑是这个主题创作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对于顾风,文字的作用不仅是叙事,在他看来,每一个古文字都是 一个独特的审美主体。扬州出土的古文字形态丰富,有青铜器铭文,铜镜铭文,金属器皿上的刻画文字,印章、封泥、简牍文字,陶器、漆器、木器上的墨书和刻画 文字砖文等。无论从字形种类还是艺术多样性上来看,都堪称中国文字及书法演变发展的缩影,尤其以铜镜铭文、砖文、漆器刻画文字等最为独特。

顾风善于依借古文字激发他的现代书写灵感。他 对简牍、砖铭等民间书法趣味的汲取,使其书写有了“活”的审美空间。“这些都是书法家临摹创作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料。”顾风说,临摹学习演化生发,应该是对 古文字最大的尊重。但尊重原作并不等同于简单临摹,比如他用硬笔把握漆器针刻文字的顿挫、转折与节奏,用速度的加强来表现金文的力度;比如他发现写在铜器 上的钟鼎文章法参差错落,很现代、很有美感,于是在笔法和章法上将其进行艺术的延伸。

出土的古文字中顾风最钟情汉代的古文字。他从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开始对马王堆帛书进行临摹和研究,是国内第一批向帛书学习的书法家之一。“古隶是一种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又带有行草笔意的书体。文 字象形性的较多保留,笔法的丰富多变,使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装饰趣味和时代感表达的可能性。”但顾风也表示,由于学习古文字,学习先秦书法既要克服结构 方法和书写笔法的差异性,还要在识读古文字上下功夫,创作时必然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和精力。

书法曾经是对文字的书写,它承载着文字的所有 内容和意义。千百年来,书法一直在相对稳定的通道中发展,步入现代后,人们的视野被打开,于是当代艺术、现代水墨等纷纷出现,当书法抽离了文字内容的承载 功能,而成为一种单纯的视觉艺术后,视觉化的书法好像无论怎样变,都难以满足观者饕餮的感官需求。顾风将文字的重新集中植入,让人猛然意识到文字的作用, 并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文字的书写意义。他让人们看到,一段很有意味的文字不但能补充视觉维度的不足,而且还能延伸作品品赏的空间。

回归文化传统才有出路

什么是中囯书法?中国书法如何走向现代化?是 顾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认为,首先要界定,将那些把文字的载体都拿掉的艺术形式先剔除,比如现代水墨等,应把它们归为当代艺术。“从书法史的角度,文字 和书体是受实用性的要求在发展,不因个性化和艺术性而留存,因为艺术性很高的东西往往太小众,不利于普及交流。于是,使用文字的阶层自然做出了选择,书法 慢慢变得工整,易于辨识和交流。到了唐代,唐楷将自由文字规范起来,完美的法度使一些活泼富有生命的艺术价值被丢弃了。这就需要后来人包括今人将之捡回 来。追本溯源,从历史的源头、从民间求得可贵的真率与活泼,这是清代扬州书坛发展的启示,也是今天书法艺术发展需要正视的一个空间。”顾风说。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