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明代收藏家项元汴研究述评(组图)

明代收藏家项元汴研究述评(组图)

2016-07-01 09:24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传统艺术史研究的重心是风格研究,随着西方艺术社会史研究和艺术赞助研究的兴起,它们在客观上推动了对中国书画鉴藏史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把目光投向了明清的收藏家们,项元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引起了普遍的重视。

封治国

项元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山人,是我国书画史上最大的私人鉴藏家。自明代中晚期以来,以他为中心的“嘉兴项氏”便成为特定的专有名词, 频频出现在诸家著录之中。彭元瑞《知圣道斋读书跋》论及张丑《清河书画舫》时,批评他“所藏有限,特向项子京家稗贩耳。” 其实何止张丑,因项氏而成就自己宝藏者实不可胜数。以安岐《墨缘汇观》为例,其著录书画出自原项元汴庋藏的便有一百三十八件之多 ,而我们今日的中国书画史,又有多少内容是建立在项氏的藏品基础之上?

但历史似乎并没有给予他很好的评价。明清笔记中的项元汴,除了拥 有惊人的财富,便常常是一副吝啬而尖刻的嘴脸,又由于文彭兄弟为他担任过书画鉴定的顾问,他本人的鉴赏能力也因此被广泛质疑。他遗憾地未给后世留下一部著 作,却留下饱受“丽人黥面”之讥的鉴藏印,随见于书画史中的煊赫巨迹,那几乎是人们对他最鲜明的记忆了。而更关键的因素还在于文献记录的缺失令钩稽史料的 工作进展艰难,他的面孔故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愈发模糊,只留下一个概念化的粗陋身影。在以文人为舞台中心的艺术史写作框架下,的确鲜有学者会为一个商人 而劳费心神。

传统艺术史研究的重心是风格研究,随着西方艺术社会史研究和艺术赞助研究的兴起,它们在客观上推动了对中国书画鉴藏史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把目光投向了明清的收藏家们,项元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引起了普遍的重视。

海外及台湾学者较早对项元汴展开了艰辛的研究。那志良《项子京及其印章》、黄君寔《项元汴与苏州画家》(Hsiang Yuan-pien and Suchou Artists ) 和翁同文《项元汴千文编号书画目考》,是早期项氏研究领域的精彩力作。上世纪80年代初,韩国学者郑银淑在那志良、李霖灿先生的指导下,完成《项元汴之书 画收藏与艺术》的硕士学位论文,1984年由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刊行成书,成为项元汴研究的首部专著。该书对项元汴的家世、生平、收藏以及书画创作,都进行 了系统的论述。尤值得称道的是,郑银淑率先利用著录等典籍,尝试对项元汴旧藏书画作出统计与估算,成为我们今天深入研究的重要基础,堪称筚路蓝缕之作。

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项元汴之书画收藏与艺术》一书在写作时,尚有诸多重要史料无法得见。例如,作者使用了李日华的《六砚斋笔记》一书,但更为重要的《味 水轩日记》以及《恬致堂集》,郑银淑在那个时期的台湾,或许还无法获得,甚至很可能并不知道。因此,作者也大大低估了李氏与项氏之间的关系,她推测说: “因为李日华出身于农家,得了进士以后才能够与项元汴交往。项元汴卒时,李日华年仅二十六岁,尚未中进士,所以他与项元汴的交往不多。” 由于李日华著作在项氏研究中有着特殊的意义,郑氏因条件或见闻所限,错过了这些关键材料,故而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该书的深入程度。不过,我们不能以今天 的条件苛求一位海外学者,直到今天,郑银淑的著作仍是项元汴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