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刚朵拉 艺术婊 摇头丸:透析威尼斯双年展综合症

刚朵拉 艺术婊 摇头丸:透析威尼斯双年展综合症

2016-08-01 14:22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中国官方组织的国家馆及主题展选择的艺术家比往年更具有“中国性”了,最典型的是各类混搭和“春晚模式”,即装置、观念、架上、影像、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大杂烩,老中青兼备,美其名曰的“跨界组合”打消了外界对参展团队的批评。徐冰、谭盾等国际性艺术家的压阵,貌似堵住了很多批评者的嘴。但是,细细追究,徐冰等人的创造力已是昨日黄花,他们的作品已逐渐失去了当代艺术的先锋性特质。普遍炒冷饭的作品形态其实早就说明国内文化体制的保守性和滞后性。由于政府体制略呈保守性的缓释效应,至少从近几届看,国家主义的立场将难以在短期消除。

问题在于,政府文化部门对文化推广中国家主义的理解也是乏善可陈的,最后大多被阐述成传统文化和泛政治化的杂糅。仅具保留性意义的传统文化屡次被当做挡箭牌和遮羞布,只能说明国内现代性文化的严重缺失和创新动力的不足。文化部门的策略基本表现为对内展览主旋律化,如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本应是中国走向现代性的绝好机会,却被中国美协活脱脱办成了准全国美展模式;而对外展览过于民粹主义,至今这种思路仍然会是政府主流管控下的不二选择。这一届的徐冰的《凤凰》、谭盾的《女书》、邱志杰的《金陵历史剧场》及陆扬的“藏传佛教”题材等作品,虽然是以民间的立意而实质仍然显示了潜在的民粹主义的文化思路。中国政府对这种文化交流展览理应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每届威尼斯展,中国不能只满足于搭一个中国式戏台,仅仅让貌似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各种艺术角色轮番登台唱两句,却始终找不出中国艺术问题的根本病灶。自从2005年中国大陆首次远赴威尼斯参加双年展以来,每届策展人的“春晚模式”及越来越主旋律化或民粹化的思路仍然制约着国内真正先锋艺术的呈现。

面对威尼斯展这样的国际性大展,国人明显还欠缺很多,还有很多的课需要补上。首先,平和的参展心态和恰当的参展策略是至关重要的,在遵循展览游戏规则的同时,应该多一些文化交流而少一点功利色彩。威尼斯展本来就是水城为了扩大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举办的展览,虽说每届有相对的主题,但是基于各个国家在现当代艺术发展上的不平衡,本来就难以脱离嘉年华式的展览模式。国内艺术界对此认知不足,对该展寄予了不匹配的幻想,并使资本的力量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而且,在展览资源的争夺战中渗入了过多商业因素,投资人赤裸裸的商业回报诉求显得过于急功近利,这些都有损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健康发展。国内有艺术商人过于强调资本对于艺术的作用,但威展中也有很多国家如澳大利亚及乌克兰等国参展资金就由政府和非盈利机构解决,说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商业逻辑的展览,与本身应具备的文化意义往往南辕北辙。就拿肯尼亚馆招商过程来说,受投资方控制的策展人事先找了不少更具有学术成就的艺术家参展,但由于明显是借鸡生蛋的谋略和要求艺术家给予过高作品回报的不当诉求,更重要的是业余策展人的学术缺位,使得真正一些有文化抱负、责任感和更高艺术水准的艺术家拒绝了投资方的邀约。而恰恰是这些具备人文关怀和道德公义的艺术家才值得敬佩。显而易见,过多的商业介入只会降低“威双”的学术性和文化价值。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