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劳森伯格展览的台前幕后(组图)

劳森伯格展览的台前幕后(组图)

2016-08-02 09:22 文章来源:《scope艺术客》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劳森伯格寄给其纽约拉菲逸街381号工作室员工的明信片,1982年6月18日由中国寄出 (2)

劳森伯格寄给其纽约拉菲逸街381号工作室员工的明信片,1982年6月18日由中国寄出 (2)

中国文化部对外展览公司(简称“中展”)是彼时国内外交流展的唯一窗口,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劳森伯格展览的承办方,与独家承办方的权限类似,当时在北京可以办展览的场馆只有三四个,其中就有中国美术馆。江嵘上世纪80年代初到中展工作,此前进行过法国绘画展、俄罗斯绘画展的布展工作,每次展览都可以用爆棚来形容。在此之前,中国的美术教育更多受前苏联影响,对于架上绘画有种天然的亲近感。接到劳森伯格的布展工作时,对于这些“旧纸箱”“破轮胎片”,中方人员不禁有点懵。

“当时觉得劳生柏的东西很新鲜,也不知是什么风格,后来还特地咨询了美院的专家。”江嵘说。那时候,波普、拼贴等概念只在小范围内流传,对于劳森伯特把羊从轮胎中伸出来、让鸡站破箱子上、把垃圾纸箱摊开成为一件作品……将“垃圾”搬进美术馆,这是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事情。由于对这种艺术的不了解,布展工作也是由劳森伯格带来的工作人员完成,因为中方人员完全不知道哪几件“垃圾”是一件作品的组件。

在江嵘的记忆中,劳森伯格属于土豪的类型,因为劳森伯格穿着貂皮大衣,布展时花钱如流水。如果从中国展览花费上来看,劳森伯格的确可以步入土豪的行列。在方振宁的回忆中,劳森伯格在中国举办的两个展览花费50万美元,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展览占了五个展厅,因为钱到位,不允许在墙上钉钉子的美术馆破了例。

虽然一掷千金,但并不是说劳森伯格就是土豪,对于不断地扩大的展览面积,他也不禁为经费担忧。“我们占用了几乎整个的场馆,他们不断提供给我更多的展览空间,这几乎快要让我破产。他们对理念感到兴奋,更多的空间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更多的工作意味着更大量的运输工程、安保和集装箱,但是我们不能做不到位。最终,我们占用了除了一个侧厅之外的整个场馆。”不断加码的工作让劳森伯格疲乏,但是又让他兴奋。

当时,对于劳森伯格的作品,几乎没有人知道这具体划分到哪一类,包括在展览画册上致辞的吴祖光,当美国的展览工作人员到他家中拜访时,他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艺术家,只是觉得作品很前卫、有趣。更为有趣的是,在没有人摸得清、拿得准这是什么艺术的情况下,中国第一个西方现代艺术展览如期举行了。

现场展出的47件作品给了中国前所未有的震撼,中国人像学者一样认真研究每件作品,参观人数也刷新了记录。“大概是展览第二周的周末,7万或是70万人(莅临现场)……当你以十亿人口为基数,那么谁能数得过来参观的人数?”在劳森伯格的回忆中,中国观众已经难以计数。

除了北京和西藏的展览,方振宁还回忆了另外一场多媒体表演。“我相信那时没人能了解劳森伯格那场表演《塘鸭》的真正含义,因此这些作品对中国的艺术界几乎没有影响。我也对那场表演感到困惑,劳森伯格在舞台上穿着像旱冰一样的鞋,背着一个中国式大雨伞一样的东西在舞台上来回跑,如同溜冰,舞台上还挂着银幕,有录像投射在上面。我对舞台上出现电影银幕特别不能理解,因为那时我们的智力只知道银幕只能出现在电影院里。”和所有当时的观众一样,方振宁印象最深的还是劳森伯格旋转式装置和有多层玻璃和玻璃上的丝网印刷装置,毫无疑问还有对中国艺术家有直接影响的装置作品和拼贴版画。

几乎那时与艺术沾边的人,甚至是附中的学生,都慕名去过劳森伯格的展览,多年后,他们仍津津乐道于展览上的见闻,仿佛找到了进入现代艺术的钥匙。当时中国艺术界的兴奋是难以言表的,他们的兴奋不光来自作品,更源自这样一个展览的顺利举办。1985年12月21日出版的《中国美术报》上的头版刊登了一整版关于劳森伯格的文章,郁风在《我看“顽童”作品——答中国美术报》一文中,提到与其同行的美国记者朋友对劳森伯格可以在北京开这么大规模的展览而表示的兴奋与惊讶,郁风写道:“如果我们回想两年前赵无极来开画展被视为洪水猛兽,也不能不惊讶形势发展之快了。”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美术界风起云涌的时期,从初期画会的兴起,到“85美术新潮”,再到现代艺术大展,随后进入90年代的艺术家出国热潮以及艺术市场形成雏形,80年代承载了中国时代变革中的迷茫、困惑、猜疑。与80年代中期艺术团体得以在全国遍地开花相类似,那时至上而下对于新兴的艺术形态以高度的开放性观察其走向,在波谲云诡之中,“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应时而生,恰逢其时地,这个展览直接促进、推动了当时轰动中国艺术界的“85美术新潮”先锋性艺术实践运动。

从80年代至今,“创新”一词从最初的情绪上的亢奋逐渐形成鸡肋之感。80年代的创新是行动,没有方向,但是极具实验性与挑战性,每一天都是新鲜的。劳森伯格所代表的波普艺术,除了惊奇,也让中国艺术家自发形成一种创作源动力。当中国艺术家可以更为自由地出国观看外国艺术家原作的时候,劳森伯格的作用正在发生变化。“现在中国好多当代艺术已经脱离了先锋性以及实验性,劳森伯格再到中国做展览,应该把这个话题再激活。”王春辰说。

撰文/顾博

图片提供/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文章来源: 来源:《scope艺术客》(微信号:scopeart)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